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我对翻译作品有警觉之心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文化谭】

  书评人乔纳森因《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的误译,对当下文学翻译的现状提出批评,近来在出版界和文化界颇引人关注。本版昨日发表《也谈中国翻译出版的现状》,对乔纳森的批评提出不同意见,今日继续就此问题刊发争鸣文章。

   

  书评人乔纳森日前对《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的翻译质量提出质疑,文章一出即引起轰动,在网络上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乔纳森对照英语原文阅读了此书,指出此书文章中存在不少误译,“每篇的误译,少则四五处,多则十几处”。周末我刚好在家阅读此书,随兴挑了几位作家来看,总的来说阅读体验还是颇为顺畅的。但阅读过程中也不时碰到生硬、难以理解之处。以我本人近年来阅读翻译作品的经验,也依据我对于这些名作家的了解和信任(有一些是我狂热喜爱的作家),即便没有对照原文,我也得出了和乔纳森一样的判断,这本书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

  和许多人一样,我最初也是通过阅读翻译文学走上爱好文学这条路的。我无法忘记最初读到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昆德拉、奥康纳等人时的激动,因此,我对那些引进了无数优秀作者的出版社,对不辞辛苦、不计得失的译者一直心存感激。然而,一直以来,读翻译作品最令人苦恼的问题就是,这个译本可靠吗?我读到的昆德拉是那个真实的,先是用捷克语、后用法语写作的昆德拉吗?那些我难以理解的字句、思想,是因为我本人的理解力与领悟力有限,还是翻译出了问题?还是作者本人的思维根本就不够清晰透彻、表达根本就不够准确到位?阅读翻译作品,总会让人生出这样的警觉之心。一个有失误的译本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因误译而造成的文意与文采上的偏差,至少会带来两方面的恶果:其一,它会扭曲原作者在译文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其二,它不仅让读者蒙受了智识与审美上的损失,而且那些因翻译而制造的阅读障碍(读者往往无从知晓),往往令读者对自己心生疑惑与气馁。

  这确实不能算是一个翻译的好时代。过低的翻译稿酬,让翻译成为一项颇具“公益”性质的事业。然而,这又是一项要求极高的事业,译者不但要具备极佳的原文阅读能力,还要具备优异的母语写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皆为精妙炼字之作。

  我不否认如今的文学翻译、出版业总体上是蓬勃活跃的,对于广大读者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对翻译严格要求。欧美的翻译出版为什么总体上质量要比中文翻译更可靠?我想这和欧美文化出版行业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自律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译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编辑对译文也要严格把关。只有译者和编辑在这个行业共同体中,遵循着同样严格的标准,互相督促和监督,中国翻译图书的总体质量才能得到提升,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有人质疑,乔纳森的“挑错”对提高译者的水平并不会有实质的帮助。但我认为,这种事后“挑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位知名书评人,乔纳森精通英、法、德、日等四种外文,长期以来一直对不同的译书“挑错”。这其实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扮演的是一个不那么受欢迎的角色。但我想,乔纳森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行业监督人的作用。正是有他这种“挑剔”的读者的存在,正因为他这种挑剔的读者会“煞风景”地挑错,提醒了译者和编辑,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书抵达无数潜在的挑剔的读者之前,对自己的工作同样严谨地“事前”挑错。

  □乔苏(北京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