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文化新闻·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文化新闻·艺术
下一篇

已故旅法华人艺术家“回”中国,十件装置阐释“融超经验”

“同床异梦”重现陈箴

2012年03月2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陈箴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创作的《水晶体内风景》。
林冠画廊供图

  本报讯 (记者李健亚)陈箴尽管早逝,但凭借其颇具震撼的装置作品成为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之一。近日,“同床异梦——陈箴个展”亮相798林冠画廊。展览展出陈箴在1992年至2000年之间创作的十件雕塑及装置作品,再现了陈箴将日常生活用品“改头换面”的艺术魔力。

  旅法华人艺术家陈箴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离开中国,并迅速以他的混合媒介装置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0年,陈箴在其艺术生涯最成功时在巴黎去世,当时他年仅45岁。陈箴在有生之年并未在中国举办过个展。

  近十年来,陈箴作品成为国内艺术圈追捧的对象。此次,798林冠画廊再次将陈箴代表作引入北京艺坛。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陈箴在1992年至2000年之间创作的十件雕塑及装置作品。陈箴的创作善用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制作而成,像布匹、蜡烛、椅子、编织品、自行车胎等等。陈箴希望他的作品能促使人们深思,呼唤人们反省。他甚至凭借其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以及广泛的文化涉足,创造了“融超经验”这个概念。

  在陈箴25岁那年,不幸患上了溶血性贫血症,疾病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将它转换成创作动力。1999年,他为艺术创作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一个终年的计划——我想成为一名医生”。这直接造就了他晚期系列作品,如《禅园》《水晶体内风景》等。

  为了纪念陈箴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1999年至2000年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占了多数。而展出的《水晶体内风景》更是其晚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由透明棕色玻璃塑成的内脏器官组成,除了表现中西医学的差异外,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脆弱。

  ■ 解读

  最后五年进入自由境地

  1995年我去过陈箴在法国的家。他与我讲了其创作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类似金木水火土等。从中国传统的当代性转换到家族政治、世俗政治的批判,陈箴这一阶段也创作了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圆桌系列”。1995年前后创作的这一系列是陈箴在创作手法上的一大转变。他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感知非常敏感,他的创作有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价值观也有现实指导意义。1995年至2000年陈箴看穿生死、学贯中西,其创作也进入到个人创作的自由境地。

  口述:顾振清(艺术评论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