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文化新闻·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文化新闻·重点

日本学者自费寻访三十年 著成《一针一线》展现中国刺绣工艺

日本母女的三十年苗绣情缘

2012年03月2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身着白衣的鸟丸知子向观众讲解苗绣工艺。
2009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主会场,来自海南五指山的苗妹在展示苗族发绣。

  3月25日晚,北京双秀公园,奥伦达部落艺术生活馆举办了一场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工艺讲座。来自日本的女学者鸟丸知子带着她的田野调查成果《一针一线》,现场讲解她与母亲花费三十年时间研究的中国民间工艺——苗绣。现场的中国听众在赞叹传统工艺古老精湛的同时,也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母女学者充满了敬意。

  《一针一线》展现苗绣工艺

  技艺无国界,同样,技艺也无代际。

  3月25日晚的奥伦达部落工艺讲座现场,40多位衣着入时的年轻人,围住一条放满古老苗绣工艺的长桌,兴致勃勃地按下快门。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白领。中间是身着白衣的日本女学者鸟丸知子,正一针一线地讲解浓缩在绣品中的民间工艺智慧:繁复的十字绣、锁绣、绞绣等,如何装饰了绣花鞋,帽带,上衣,下衣,围裙……

  他们知道,无数如斯珍贵的民间工艺正在快速消失中。

  这些完全靠手工织就的苗族绣品实物,被收入一本名为《一针一线》的手工艺著作中。为了研究贵州苗族的服饰手工艺,鸟丸知子和她的母亲鸟丸贞慧,用了30年时间,翻山越岭,走访了180多个苗寨,足迹遍布贵州黔东南地区。不同于国内传统学者的文化研究,鸟丸知子不做过多判断,而是用图片形式细致地分解了苗绣技法,忠实地为古老的苗族服饰、织布、蜡染、刺绣存照。当传承千年的绣品技术从一根生长的植物变成“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她和母亲深深地为融合于内的自然智慧和人类情感所打动。

  与苗绣结缘三十年

  鸟丸贞慧来中国时已四十不惑。作为公务员,她负责保护日本的传统纺织工艺,为了解与他国相关的文化关联,常出访外国。中国苗族丰富的纺织工艺与文化令她震惊。

  百苗百装。现今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山区的苗族,拥有千年的稻作文化和相应丰富的服饰文化。“他们的想象力和技艺解决了日本织造技术没能解决的问题。” 苗人在衣服,头饰、手帕、腰带上刺绘,并保留下很多古老的蜡染,织造和刺绣技艺。

  于是,1985年她正式启动了田野调查,个人出资,只用简单的相机、笔和纸记录苗绣。不说住宿条件艰苦,光交通闭塞的山路,就需步行几小时才能到一个寨子。“很多时候靠运气,往往是母亲到了苗寨没有自己想看的东西,经常白跑。”鸟丸知子告诉记者。

  通常情况下,鸟丸贞慧要先了解村子里的纺织、刺绣技术。再找纺(染)能手沟通这些技术在一年的什么时间段制作,明年再来看整个过程。“很多技艺都需要时机,比如蜡染就是在固定时段制作。”她说,第二次访问时,能确保看到制作过程,就算幸运。有时来晚了,只看到了制作的第二步骤,为了看第一步骤,明年还得再来一趟。

  过程劳心费力,连鸟丸知子都难以理解。“母亲年纪那么大了,不会说中文,需要翻译帮助,常年往返于贵州和日本,每次去最长也只能呆两周”。回去后她还一刻不停地整理照片,做笔记,查资料,写文章。为了验证了解的内容有无错误,还要做实验来确认。

  感念于母亲的执着,鸟丸知子分担了部分工作。生于1969年的她在25岁时和母亲开始了田野调查,期间她学习了中文,在东华大学读完了中国纺织史及科学技术工学的硕士和博士。

  母亲的兴趣集中在苗族的纺织和染色上,鸟丸知子在母亲的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苗族的刺绣。简单的手绘与照片无法满足年轻学者的求知欲,鸟丸知子在其后自己的调研中,加入了摄像机,且买下了大量的实物,她还向当地人学习了简单的绣法,对苗绣的体会加深了许多。她把自己行走黔东南苗族所见的技法,收录在2008年英文版的《一针一线》书中。

  苗绣是与自然和美德共生的文化

  鸟丸知子渐渐爱上了苗绣。苗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但他们将信仰图腾和历史传说都融在了繁复的图案中间。稻作和蚕桑,也在苗绣中生动呈现。

  “这些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图案中,也存在于工艺过程里。”在她眼中,整个制衣过程,就是一个苗族人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他们在高达3000米的山顶上采花,庆祝新年,祈祷雨水,什么时候种桑树,什么地方采桑叶,什么时候养蚕,如何养,都要尊重自然的规律。

  上世纪90年代,她在铜鼓村,被苗族妇女给孩子们做的背带感动得想哭,“世世代代都是母亲给孩子做衣服,过程很长,母亲们不怕苦,孩子们也知道母亲不容易。”苗族人用这种方式尊敬长辈,教育下一代。纺织技艺,也能完成一个民族的道德伦理传承。

  鸟丸知子认真地和记者谈及她与母亲研究苗绣的初衷,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所遭遇的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我们有很多古老工艺就这样消失了,再也无法恢复,我们不希望中国的苗绣和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对苗族的历史文化研究都来源于阅读,未必比中国人更了解,母亲和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记录下这些工艺的原生态过程,这样即使它们消失了,只要这些记录还在,就有希望恢复它们。”她说。

  讲座现场的苗族人青曼告诉记者,她与弟弟曾用5年时间专门收集老绣片,但是,年轻人考虑经济利益,现在乡间的手工作坊里,已经看不到年轻姑娘肯耐着性子来做绣片。

  “不止是中国和日本,很多古老民间技艺都在消失,不过我们年轻人也开始慢慢重视对传统的学习,时尚和传统,永远都需要平衡”。现场一个衣着时尚的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系的学生说。

  不过,为何是一对日本母女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们的身份,让现场的观众还是有点儿感叹。

  ■ 名词·苗绣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聚集区。苗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

  ■ 专家解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从技法到文化的研究,鸟丸知子不算第一个,《贵州少数民族刺绣》也是从工艺入手做记录,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来自雷山苗族,也做过很多相似的研究。

  但是,据我所知,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对苗族刺绣这么细化地从工艺角度来做一本书的。作为外国研究者,她以图解形式如实记录了苗绣的技法,一幅幅图片都是亲手拍摄的。非常细心,有毅力。书中附有她去过的苗寨地图,基本目前我们所知的贵州苗绣所在地都覆盖到了,一针一线地分解,全面细致,她的精神值得钦佩。

  采写/本报记者 刘雅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