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时政

城南之变 新三年计划更重“造血”

去年城南地区GDP同比增长10%,南北差距开始缩小;城南行动计划明年起再续三年

2012年03月2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昨日下午5时,从刘家窑桥上俯视,新建的榴乡路十分宽阔,这条路的开通给附近居民带来出行便利。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2008年,占北京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城南五区,GDP总量仅为城北五区的五分之一;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当于城北五区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城北五区的四分之一。

  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公布。这个被称为“绘制城南新蓝图”的三年计划,背后是高达500亿元的政府投资,加上带动的社会投资,总投资可达2900亿元。

  2011年,城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4%,高出全市6.1个百分点;GDP同比增长10%,高出全市1.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高出全市0.3个百分点。“如今,城南、城北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报道,城南行动计划明年起还将再续三年,投资规模应该不低于目前的三年计划规模。“城南发展光靠钱砸不出来。”该负责人表示,城南发展需要提升“造血”功能,而非一味地“输血”,新三年城南计划将更加注重这一点。

  城南今昔

  建新路通地铁,骨干交通网络将基本形成

  沿蒲黄榆路从北往南,到刘家窑桥后,路名变成了榴乡路。

  “从刘家窑桥往南延的这段,以前是居民区,拆迁以后修的路。”昨日下午,石榴园北里小区的王先生说,这条连接南三环至南五环的新路有两个名字,从南三环到南四环叫榴乡路,从南四环到南五环的一段叫德贤路。这条延长线的开通让王先生深感出行带来的便利。

  他说,以前出门上三环只能走光彩路,高峰时特别堵。从旧宫进城也特麻烦,不管向东还是向西,都得绕。这条路开通后,也减少了从郊区到三环的时间。

  彩虹城三区的李晴说,彩虹城一区、二区挨着光彩路,但三区离光彩路较远。蒲黄榆路开通后,她开车上班不用绕远光彩路上三环,而是走离家较近的蒲黄榆路,一出门就能上主路,“省油,也省时间。”

  “城南交通这几年的确变化很大。”家住房山长阳的徐先生说,以前进城都是坐公交车,等车和坐车的时间较长。在房山线和9号线南段相继开通后,进城更方便了。

  此前,缺少跨区的骨干交通。今年年底,骨干交通网络将基本形成。京石高铁建成后,城南地区拥有京石、京津、京沪3条高铁。9号线北段、10号线二期建成后,城南将拥有5条轨道交通线。

  另外,还将建设京良路、马家堡西路南延、京石二通道、梅市口路西延等一批跨区通道。“道路建设可以方便产业的流动,公共交通的建设则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城南两年多的发展并不止于此。在生态环境上,城南继南海子一期工程建成后,又完成了永定河“四湖一线”工程、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向市民免费开放,“加起来有2万多亩。”他说,在公共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上,这两年也颇有亮点。

  城南之变

  218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议案城南谋变

  然而曾经的城南,曾让人们抱怨“积弱之久”。

  2009年9月,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城南五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南部地区大型、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不足。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到城市北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路网系统性、整体性不强,跨区连接通道少,仅有京石、京开两条快速放射线;主干路网仅实现规划的48%;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9公里,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9%;断头路多,微循环不畅。城市南部地区缺水、少绿,影响环境整体品质。

  城南的发展引发各方关注,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呼声近年高涨。

  在2009年初的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城南五区的代表团共218名市人大代表就“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建设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联名提出议案,从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联名代表之一的任继明回忆,该议案联名代表人数之多、声势之大很罕见。这也是五区第一次联名提交议案,不再划地割据,自说自话。经大会主席团同意,市人大常委会将五个代表团所提议案合并为“加快南城建设,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同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公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功能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产业项目、重大项目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

  2010年1月的北京市两会上,市长郭金龙参加丰台团小组审议时说,“我过去说我是北京市长,不是京北市长,现在是不是实现了?”这一年,城南行动计划正式开启。

  城南出路

  吸引高端要素聚集,进行业态升级

  在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城南发展并非仅靠一味地砸钱。他说,目前实施的城南三年计划虽然成效显著,但实际上是在“打基础”,有了好的基础才能支撑未来一段时间城南的发展。目前,政府主导和市场跟进共同促进城南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巢”筑得差不多了,就该引“凤”了。

  该负责人认为,城南发展应该“输血”和“造血”并重,如果说现在是通过给设施、项目、政策“输血”,那么在新的城南三年行动计划中,保证继续“输血”的同时,将更加注重“造血”功能的提升。

  “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他说,如果仅靠“输血”,将来永远不会形成自我良性发展的态势。未来城南的发展应该和城北城东城西,在全市统一的平台上统筹规划。

  新三年城南计划如何提升“造血”功能?该负责人称,这就要增加城南产业发展的力量,以及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以进一步吸引高端要素加快向城南地区聚集,进行业态升级。城南发展需要新的业态,但不能是传统的、特别是高耗能高耗水的业态。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功能格局,其中“一带”即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

  该负责人说,由于与“十二五”同步,新三年城南计划将根据“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城南发展新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谋划。肯定不会放弃规划的产业布局,而是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资源支持来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这个格局,目前高端制造业基地已经落成。

  “城南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推动。”该负责人同时坦承,目前城南各区在发展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发展需求的旺盛,可能矛盾更加突出,建设任务集中、资金压力集中导致资金困难,工作难度大,比如拆迁等。

  “只能靠创新方式,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来解决。”他说,在融资方式、建设模式上需要调整方式,不能仅仅等着政府给钱才干。城南五区也在想尽办法去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像重大项目的带动,跟央企的对接等。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汤旸 刘春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