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上海的金融市场建设可着眼于投融资功能,而香港则由于更加开放的市场机制与环境,可以充分服务于各类国内主体的风险分散需要。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多位香港政协委员都提出沪港金融发展应各展所长,互补不足。对此我们看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香港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应该说,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关系的根本矛盾点在于:中国只能建设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国际金融中心。虽然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更加强调两地的合作,但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和目标日益明确的情况下,未来沪港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在逐渐上升。双方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主动处理好与上海的功能互补。
基于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前景,两地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有效互动可以着眼于如下几方面:
在市场定位方面,上海的金融市场建设可着眼于投融资功能,而香港则由于更加开放的市场机制与环境,可以充分服务于各类国内主体的风险分散需要。基于其传统地位,香港在国际投融资方面可能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则成为毋庸置疑的国内投融资中心。
再则,两地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都存在债券市场的短板,因此有诸多互动空间。结合香港金融市场中最发达的股票市场,香港还应该促进人民币计价股票的发展。
在丰富金融机构布局方面,沪港两地也可以展开互动。对于内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走出去”来说,香港成为其最主要的“窗口”与首个“战略要地”,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也成为金融国际化的起点。香港可以积极引导各类面向内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港设立,如人民币计价的私募股权基金,进而为上海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提供支持。在上海完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的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更有效的直接和间接支持。
此外,上海的金融产品创新环境将来虽然会不断优化,但与香港比较而言肯定还长期存在差距。对此,将来上海的金融产品创新应该更加着眼于各类基础金融产品方面,而香港可以大力发展各类人民币衍生品和结构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同时,也可以把香港作为推出各类新型人民币创新产品的试验田。
在金融安全与防范风险方面,我们看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其东道国都面临了新的重大挑战。香港的经济金融体制具有极高的自由度,这虽然有利于增进金融交易活力,但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从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更适合作为防范风险的“缓冲区”。对于上海来说,虽然未来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度都会大幅提高,但仍然会在现有的监管框架内逐渐完善,并且依托庞大的实体经济,因此更适合作为应对金融风险传染的“核心区”。
□杨涛(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