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北京新闻·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北京新闻·调查

“公办院拒收失能老人是政府失职”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建议,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点、机构的建设加大投入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3月22日,北京一家养老院内,一位老太太坐在房间内,身前摆着年轻时的照片。
阎青春
北京一社区养老院内,护工正在给老人按摩手。
3月22日,养老院内的一名老人,捧着蛐蛐罐说这是他唯一的宝贝。

  北京养老 之 【养老出路】

  本文是北京养老系列调查的最后一期。

  过去四期里,我们从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社区养老“形同虚设”、养老院内“问题凸显”、民办养老院“成长烦恼”等方面,问诊北京养老体系建设。本期专访权威人士,借鉴国外经验,问路北京养老的未来。

  对比各地“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客观而言,北京的养老工作、养老院相比其他地方是比较规范和完善的。

  但正如本期报道选择的主图所示,老人被皱纹包裹的眼中充满无助与期待,身旁的照片上,则是那样的年轻与从容。

  为了老人,为了明天的我们自己,对于养老,有理由提出更高的要求。

  

  阎青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

   

  养老工作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共识。制度设计得再好,不落到实处,没有任何意义。

  我调研时喜欢和民办养老院院长们聊天,他们遇到的困难你不用说,我都知道。

  ——谈到公办养老院拒绝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时,阎青春握紧拳头、狠狠地敲了几下桌子。

  【谈未来】

  居家+社区养老是未来主流

  “走出来,走进去”

  新京报:养老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困局?在我国,不同养老模式存在怎样的关系?

  阎青春:我国老龄化来势太猛,缺少前瞻性的准备。还没准备好,问题就来了;另外,我们对不同养老模式的角色定位不清,什么样的老人适合居家(社区)养老,什么样的老人适合机构养老,没有科学的划分和明确的概念。

  我国已初步确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思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逻辑上存在递进关系,但在调研中,居家养老本身已把社区养老包含进去了。

  新京报:有一个矛盾是城市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阎青春:我们提出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就是要实现老人住在家里,子女不在身边时,社区服务能够弥补老人生活和情感的缺失。

  身体健康、年龄较低的老年人,要鼓励他们“走出来”,由社区搭平台,老人们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既舒展身体,又愉悦精神;年龄较大、不能出门的老人,我们要培养、训练、储备一批养老护理专业人员,走进老人家,“走进去”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西方养老正向家庭回归

  新京报:这种模式有何依据?

  阎青春:国际上的共识是,家庭养老辅之以社会化的帮助,是最适合的养老方式。

  在西方老龄化社会初期,政府大量投资盖了许多集中营式的养老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但跟踪研究发现,在家养老比在机构养老的老人长寿3至5岁。西方学界得出一个结论:大规模集中营式的养老,对老人的精神伤害远远大于物质满足。

  之后政府逐步解散大型养老机构,向社区回归。但后来又有研究,依靠社区还是有缺陷,应向家庭回归。

  【谈机构】

  健康老人住公办养老院是浪费

  公立养老院应多收失能老人

  新京报:你曾说“健康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是浪费资源”。但矛盾是:有需求、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渴望更高品质的服务。

  阎青春: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但我要纠正一点,老年人有需求又有购买力是好事,但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政府责任的问题。养老服务属于社会福利,这个领域是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领域,政府通过税收而得的财政收入,应该用在福利领域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尤其不能忍受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用税金建豪华高档、收费不菲的养老院,却收住健康的、能自理的老人;大量生活有困难的、失能失智的老人出不了这个费用,进不了养老院。政府的责任是为弱者提供帮助,那部分有需求也有购买力的老人,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去解决。

  新京报:但结果却是另一种情况。

  阎青春:这跟政府应承担的“保基本、保困难”的基本功能严重背离。政府用税收的钱建造的养老院却拒绝接收最有困难的人群,政府的责任,政策的主导方向究竟放在哪儿啊?所以我说公办养老院拒收失能老人是政府失职。

  公、民双轨制带来不公平

  新京报: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并行,这种双轨制似乎一直为人诟病?

  阎青春:很多公办养老院不是不可以存在,但承担的角色要调整。很多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状况和定位,背离了福利社会追求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在追求公平的领域造成新的不公平。也背离了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基本法则,阻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政府建养老院,又盖房子、又搭屋,又添设备、又雇人,甚至提供运行经费。而民办一切都要靠自己,他怎么能竞争过你呢?你是零成本,挣一分钱都是挣。他挣十块钱都不够补偿的,长此以往民办养老机构必然举步维艰。

  【谈职能】

  政府需扭转职能杜绝越位、不到位

  新京报:为什么说养老工作不可能只依靠政府完成?

  阎青春:咱们来算一笔账,“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21亿,按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计算,到时我们需要养老床位663万张。照此至少还存在350万张的缺口。我们在上海调研,市中心建一张床位的成本是30万元,郊区是10万元。以最低标准计算,5年中仅养老床位的投资就是3500亿,折合每年700亿。

  这笔钱谁来出,政府承担得了吗?即使承担得了,以目前养老机构的这种体制来说,花700个亿干70个亿的事情,这合理吗?

  所以说,大力发展民营养老机构,是未来机构养老的必然趋势,政府不可能想必也不愿意独立完成这件事。

  新京报:那在未来的养老体系中,政府该承担怎样的角色?

  阎青春:在建设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扭转目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

  不该管的政府不要管,该管的政府一定要负好责任管起来。在我们制定的“十二五”养老服务五年计划里,已尽可能针对目前一些突出问题作了修正。比如,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经营管理应该交给社会,不用政府从办到管都拖着,避免目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的怪相。

  对社区养老网络加大投入

  新京报:未来的养老体系建设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阎青春:一个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点、机构的建设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的目标。就是日间托护这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这就为政府在养老事业这方面的投入确定了方向。

  另一个是机构建设,我们要避免像过去那样建设大规模、高档次、面向“富裕老头儿老太太”养老机构,而应该将重点放到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工作上来。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去做,切实完成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有较快的改观,能给更多失能失智老人带去他们需要的服务。

  A14—A15版采写

  本报记者 卢美慧 张永生 实习生 李禹潼 陈莹磊

  A14—A15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周岗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