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目击

那一年,我们搬进这栋楼

改造中老旧小区的街坊们和他们的记忆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976年
张相文(夫)79岁 王金英(妻)75岁 住址:丰台区青塔东里1号楼3层 居住面积:两居室约45平方米 改造方式:抗震加固、增大阳台面积、节能改造等
1979年
田吉生(叔)90岁 田永福(侄)53岁 住址:东城区上龙西里29号楼1层 居住面积:一居室36.3平方米 改造方式:抗震加固、增大阳台面积、节能改造等
1976年
闫淑清(婆)79岁
李淑云(媳)52岁
住址:朝阳区农光里17号楼5层
居住面积:两居室约51平方米
改造方式:抗震加固、增大阳台面积、节能改造等
1974年
张志强(夫)62岁
英连珍(妻)61岁
住址: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12号楼3层
居住面积:两居室48平方米
改造方式:北区1-8号楼将拆迁,中区单元房未定
1968年
马贵保(父)83岁
马德林(子)50岁
住址:西城区西安大院5号楼3层
居住面积:两间房合计40平方米
改造方式:西安大院1号2号楼将拆迁,5号楼改造方案未定

  (画面中每个人的手指总数代表一个数字,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是他们搬进来的年份尾数)

  

  “穷安定门,饿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安定门外一带自古以来就不富裕。”田吉生老人这样回忆。

  田吉生老人今年90岁,自小住在北京安定门外。他印象最深的,是上龙大院里的两口甜水井,当年北京城里的甜水井不多,很多北京人都爱吃这里的水。

  田吉生于1979年从安定门外左家胡同平房搬进上龙西里29号楼,位置就在上龙大院的西边。那时,29号和南侧的30号楼是附近最高的楼,当年拆迁至此,面积虽只有36平米,但老人很高兴。

  今年2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来到这里调研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作。29号楼和30号楼都成为老旧小区抗震加固节能改造的项目试点。

  “楼里面都旧得不像样了,墙面发脆,顶层没一家不漏水。”田吉生的侄子田永福说。田吉生膝下无子女,和侄子一家同住,四口人挤在36平米的房子里显得有些局促。

  今年,北京市除对老旧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和节能方面的改造外,还将对206栋简易楼进行拆除。

  位于西城区西四路口的西安大院,是一个由5栋3层简易筒子楼组成的居民区。它的前身西安市场,与东城区的东安市场相对应,是一个由茶馆、卖艺人和小买卖营生组成的综合市场,因靠近西安门得名,解放后演变成居民区。

  现年83岁的马贵保老人自小在天桥表演摔跤,他的师父是著名的天桥艺人。当年,老人靠自己“两分钱看三跤”(每摔三跤向台下观众收取2分钱)攒下的300多块钱买下了一座临街的平房,文革初期,因胜利电影院改扩建,举家搬迁到西安大院简易筒子楼。

  老人介绍说,当年简易房是砖木混合结构,质量不高,1976年地震后,虽进行了加固,但楼道内连公共电灯都没有,5户共用的厕所更是破败不堪,部分楼层厕所房顶漏水,如厕时都要打伞。

  农光里小区位于朝阳区劲松桥东南,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前身)在此建起职工宿舍,故称“农光里”。时至今日,小区的墙上仍然画有各种“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画,东边还陈列着一辆内燃机火车头,展示着老厂当年的辉煌。

  今年79岁的闫淑清是内燃机厂的老职工,1976年地震那年秋天,她们一家搬进了农光里17号楼五层的一套两居室,丈夫和大儿子去世后,她和小儿子住一间,儿媳妇李淑云和孙女住另一间,多年来,家里的装潢一直没变,还是淡绿色的墙裙和门框,朴素的洋灰地。

  提起老旧房改造,李淑云非常高兴,她希望房顶漏水的问题能得到根治,改造后家里将至少多出13平方米,有3个阳台。

  如今改造协议已签妥,周转房也安排好了,她们即将搬离老房,等改造完成后再重新入住。

  本报记者 李飞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