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北京新闻·社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1:北京新闻·社区

首都图书馆联盟宣布26所高校图书馆将免费开放,目前部分已开放的需出示介绍信并交费

部分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设门槛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12年3月27日,一名游客正在北大图书馆外参观。该校图书馆虽对外开放,但需出示介绍信并交费等“门槛”拦住了部分读者。

  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并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其实,在联盟成立之前,就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以不同形式向社会开放。然而,记者对清华、北大、北林大等已对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探访发现,多数图书馆对社会读者设置“门槛”,使校外读者望“图”兴叹。

  而联盟中其他尚未对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开放并无确定时间表。

  反映

  “介绍信”拦住校外人

  3月26日,在清华大学西门附近租住的桂军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他想办一张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前几天,他看新闻得知,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我可以偶尔去家门口的清华看书了”,桂军暗喜。

  然而,他刚说明来意,就被图书馆工作人员婉拒。一名工作人员指着门前粉色背景的“非本校人员入馆须知”告知牌说,办理临时阅览证,除出示身份证外,还需要单位或街道开具的介绍信。

  “我刚搬到清华附近,还没找到工作,哪有介绍信?”他摇摇头,怅然离开。接着,他来到了稍远一点的北大图书馆。

  图书馆值班人员称,校外读者进入图书馆,除了身份证外,还需要出示工作证。于是,他再一次被婉拒。“高校也在玩把戏呢。”桂军耷拉着脑袋,有些失望。

  桂军是“不能进”,市民杨女士则是“不愿进”。

  “我有工作证,介绍信也好开”,但是,她去清华图书馆办理阅览手续时,被告知每天需要交纳2元费用,而北大则是3元。“我进图书馆是去看书,学校这样像是在卖门票”。

  她认为,高校对社会开放其实无诚意,“设置道道门槛,拦住了校外的很多爱书人。”

  调查

  部分图书馆“卖门票”

  近日,记者走访多所参与联盟的图书馆,了解到确实存在向校外读者收费的情况。就收费目的,一些工作人员称并不清楚,但个别管理员称“旨在限人。”

  在多所对社会开放的图书馆中,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是唯一一所允许社会人员将书借走的图书馆。

  但该校图书馆值班人员称,来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手续的校外人员并不多。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负责对社会人员办理阅览证的工作人员也称,每天来咨询的人很多,但办理阅览证的人寥寥。

  其他盟友未定开放日程

  尚未对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盟友”情况也不容乐观。

  多所目前未对社会开放的成员图书馆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对社会开放。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称,如果有个别社会人员想参观学校图书馆,并不是没有可能,但目前还没有对社会开放的细则出台。

  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图书馆称尚未制定对社会开放日程。

  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表示知道这一举措,但是图书馆容量有限,暂不具备对社会开放条件。

  争议

  学生担心资源被抢占

  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消息,带来的并不都是欢呼声。一名北大学生在人人网上发的帖子《我找不到属于我的北大,也迷失了属于北大的我》引发热议,“很气愤,继而又很伤感”,该学生称,学校的食堂、自习室、教室目前已经被校外不少社会人员“侵占”,导致很多本学校本专业的人没有座位上课,校园秩序堪忧。

  这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中国传媒大学蔡同学说,“考试期间,我们自己用图书馆都很紧张,再加上社会人员,学生的利益怎么保障?”有同学提议,如今后图书馆对外开放,馆方在学校考试周期间限制甚至禁止校外人员前来借阅书籍。

  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表示出担忧。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图书馆支持文献信息对有需要的公众开放,但我们学校的现状,目前还不具备对公众开放的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卢先生说,中国传媒大学有学生13000多人,而图书馆内目前仅有1000多个座位,“尤其到了考研、期末考试,图书馆基本座无虚席。自己的学生都不够用,为社会公众开放会挤占学生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接待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对外开放的话,保护图书及管理对外借还,都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这些都难以管理。”

  ■ 出路

  图书馆联盟将制定统一标准

  首都图书馆联盟秘书长倪晓建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成为世界趋势,“耶鲁,剑桥,牛津等多所高校均对社会开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社会人员构成高达40%。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对社会开放。”

  倪晓建称,此前,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所有高校图书馆代表均一致认为,应该向社会开放。

  针对此前已经对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他称“在开放理念上不太规范,开放力度也不大……高校间尚未形成统一开放标准”。

  对于北京高校中已经开放的图书馆设置的收费,以及不允许借阅等“门槛”,他说,“如果只去图书馆阅读而非借阅,我个人认为收费的方式不合理,可采取收费之外的其他方式。”

  “高校图书馆图书和资源都来自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应该享受自己进入图书馆学习的权利。”倪晓建坦言,就目前而言,因高校间的情况不同,实现读者和大学生一样自由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尚有一定困难。

  首都图书馆联盟将通过讨论制定统一标准和规格,逐步解决办证问题、借阅问题和收费问题等。

  声音

  高校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是好事,但会增加管理难度、挤占自身资源等问题,因此在推进高校开放图书馆过程中,政府可以对开放图书馆的高校给予相应补贴,以增加高校积极性。

  但仅靠政府和高校,无法形成长久的开放机制。还可以开拓一些社会中间机构及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例如建立一个高校资源开放的俱乐部,俱乐部把社区附近高校的资源乃至中学的资源整合,社区居民只需交很少的钱成为会员,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甚至可以让社区人员当高校图书馆的志愿者。这样,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对接,形成一个好的机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申志民 卢漫 实习生 王哲洋 陈莹磊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