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社科

鸡同鸭讲,鹅在听……

人性:公正与权力之辩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诺阿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和政论家。从1967年在《纽约书评》发表《知识分子的责任》开始,他对世界政局频发评论,被誉为“最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恐怖主义文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判性的法国哲学家。从美学到惩罚体系,从疯癲与文明到尼采与先锋思想,福柯的作品对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古典时代疯狂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美)诺阿姆·乔姆斯基
(法)米歇尔·福柯
(荷)方斯·厄尔德斯
译者:刘玉红
漓江出版社 2012年3月
定价:18.00元

  1971年,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进行了一次“世纪辩论”的交锋。他们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法语,没有翻译。从“人的天性”讨论到人性、权力、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

  为什么这场论辩在时隔40年后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乔姆斯基和福柯揭示了当前居于西方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冲突。它的启发意义已经大于论辩本身。

  □书评人 金二

  长期处于和专业问题绝缘的普通人,在晚餐后的垃圾时间受够了肥皂剧的折磨之后,偶然也会有发自内心的聆听真知灼见的欲望,那么让学者们出现在电视这样的大众传播平台上,或许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法兰西学院做出过一些尝试,让学术面对公众。学院的教授,比如福柯,一年一度无偿地在公众面前亮相,以连续授课的方式报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至于效果,我们可以从1975年《新观察家》杂志记者的描写中加以恶意揣测:福柯像跳水者一样越过别人的身体,推开录音机开始讲课……结束的时候,人们涌向讲台,关闭录音机,但没有任何提问;在嘈杂的人群中,福柯显得孤独。这种孤独感,在1971年,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有乔姆斯基的陪伴而得到缓解。

  发生在这两位大哲学家之间的辩论,对于出于各种理由而成为这两位哲人的崇拜者的“小知”或“小资”而言,无疑具有“内牛满面”的杀伤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这次辩论的小册子《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大概也不乏愿者上钩的读者。

  不过这个小册子简明的面孔后面,并非没有错误的路标与潜藏的陷阱。比如福柯大体被描述为源于传统经验论立场的行为主义者,这个形象恐怕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去甚远——在关注话语的现实效果的意义上,福柯的立场的确与实证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他绝不会同意任何形式的逻辑上的还原论。那些尚未对人类语言的逻辑性丧失信心的哲学家,不断将对世界的描述还原为其他一些有待于继续分析的理论。这种思路对于福柯而言毫无意义,他从来没有设想为话语增加一个新的解释层次。语言本身是不透明的,我们只有从其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在其与其他各种力量与制度的相互交织中,在大学、监狱或者精神病院对于什么是知识、罪犯或者不正常的人的认定中,去考虑那些被称为“知识”的话语是如何被“真理化”(veridiction)的。真理化的过程实际上仅仅与影响特定语境中的话语所产生效果的那些因素有关,而与任何更为崇高的“起源”无关——无论后者是柏拉图式的“理型”还是康德式的人所具有的“先验感性”或者“先验逻辑”。

  如果我们牢记上述内容,那么将很容易识别福柯与乔姆斯基之间基本学术立场的巨大差异。后者像其他那些大多从感情上更倾向于柏拉图与康德的英美哲学家一样,在思考语言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种更深层次的先天(innate)规则或者说深植于人性之中的天然能力。出于这样的思路,为了赋予人类语言一个可靠的逻辑起点,乔姆斯基必须承认存在人性或者固有的心智图式这样的东西,这也是他在这场论辩中坚持的内容。判断上述两种思路的是非,或许早已超出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但对于理解福柯的立场至关重要的是,在他所给出的对于关于世界的言说的解释中,无需出现“人性”或类似的观念而无损于自己的思考。从双方在论辩中的表现来看,乔姆斯基本人似乎也并未意识到他与福柯的根本分歧所在,而就某一种特定的知识而言,其边界所在对于前者而言实际上反而是不可谈论的——因为他已经将有关内容置于另外的人性之类的先天领域之中,但这种知识的边界对于后者而言是可被清晰划定的,虽然对于其中的某些决定性的标志而言,比如出现在十七、十八世纪知识系统中的“生命”之类的观念,如何擦去其表面覆盖的偶然性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疑点。

  当两个人的论辩进入下半场,讨论的问题从知识的基础转向政治的合法性时,乔姆斯基毫无悬念地开始谈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应有的公正或者正义,谴责战争与膨胀的国家权力,而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预见到,福柯绝不会同意存在某种客观的正义,并视后者只不过是权力运作者的发明而已——如果说人性对于讨论思想史中的某些真理化过程只是一个不良的干扰,那么正义对于讨论资本主义权力的运作机制,则就是必须加以去除的装饰了。在双方最后的论辩中,如果我们能够不受诸如“无产阶级”或者“工联主义”这样带有火药味的术语的影响,便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实际上即使如乔姆斯基这样较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也仍然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美国式的法制,并在暴力面前退缩,而更“左”一些的福柯,则在上述问题上走得更远。

  可惜的是,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对这场论辩的阅读难免会同时面对某种局限和错置:就前者而言,我们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从起点上就更接近英美;就后者而言,我们的生活情境使法国式的左派观点在多数人眼中显得完全无法理解。如果读者能从乔姆斯基的人性论中寻找到共鸣,并对福柯对正义的否认产生一定的排斥感,那么这个小册子,或许就有可能成为驱动他们去进一步阅读上述两位哲人著作的“药引子”。

  【实况转播】

  PK1 关于人性

  乔姆斯基:“我个人认为,人的天性,或文明社会的性质,都可能在人类科学的范畴之外。”

  福柯:“我不完全同意乔姆斯基先生的地方是,在某种意义上,他把哲学规则归为心灵所固有的,或归为人的天性。……我们必须把这些规则重新放回到人类其他的实践领域里,如经济、技术、政治、社会学……”

  PK2 关于权力

  福柯:“没有潜在的拒绝和反抗,就没有权力。”“无产阶级对统治阶级发动战争,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第一次想拥有权力。”

  乔姆斯基:“不,我不同意。”

  PK3 关于正义

  福柯:“人们发动战争是想赢,而不是因为它是正义的。”

  乔姆斯基:“我本人不同意这一看法。……我们唯一认可这一战争的理由是我们认为在权力更替后,人的某些基本价值会得到实现。”

  PK4 关于公正

  福柯:“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会谈什么公正,我不知道。”

  乔姆斯基:“嗯,这一点我不能苟同。我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基础——如果您要刨根问底这是什么,那我真的没法回答,因为我描述不出来——它植根于人的基本特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