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新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新知

微博最适合语言:汉语

2012年04月0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一名微博用户正在发微博。本报记者 李冬 摄

  近年来,随着微博风风火火的发展,不少研究传播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科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短短140字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上,而一些重大事件如日本大地震、阿拉伯事件政局变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等,也让微博成了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的最佳工具。

  日语也较为简洁

  一些微博研究是针对微博语言的。最近,《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世界各国语言通过微型博客短短140字的传播力统计中,言简意赅的汉语是微博传播的最佳语言。

  文章说,在140个字符以内,一条七八十字的英语推特写成汉语只有24个字。

  日语也较为简洁。俳句爱好者可以尽情在微博中书写17个音节的诗歌。韩语和阿拉伯语则稍微需要更多的空间。

  阿拉伯语的书写中哪怕忽略了元音,也往往需要更多的字数空间。去年开始,阿拉伯语的微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加,这并非占了其语言的优势,而是和去年来的中东剧变有关。今天,阿拉伯语已经成为推特上第八大使用最多的语言,每天有二百万个微博向外发出。

  拉丁语系往往比较冗长,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目前微博中,仅次于英语的最频繁使用的欧洲语言,不过,在受限的微博语言中,人们也有办法。比如巴西人常常用缩写的方式代表“拥抱”、“亲吻”等常用语言,西班牙语使用者则往往略去第一人称。英语中,也常常有这种省略写法。

  微博推动新方言

  微博也可以帮助小语言的存活。比如,微博上,西班牙和爱尔兰部分地区的人们用巴斯克语和盖尔语在沟通。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凯文·斯堪奈尔发现,推特上共有多达500种语言,其中有一种,是澳大利亚的一种面临灭绝的土著语言,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讲这种语言,这三个人中的一个,就不断在用这种濒危语言发微博,试图挽救这种语言的命运。

  在微博上,语言的演化甚至更快。去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不同区域的微博语言甚至发展出不同的“方言”,比如,当描述自己“酷”(cool)的时候,旧金山地区的人们会打“koo”,南加州的人们则会打“coo”。(金煜)

  ■ 链接

  西班牙大学研究微博谣言

  最近,微博谣言成为社会热点。最新一份科学研究对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谣言的泛滥,并非主要是因为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是“谁都可以发起”。但是,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可以对谣言起到防火墙作用,从而阻止谣言的传播。

  其实没有“关键人物”

  有关微博谣言的最新研究,来自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复杂系统和网络实验室。该研究机构最近在《物理学评论》上发表论文,对微博谣言的规律进行分析。

  此前,有研究人员认为,在互联网传播中,一些关键人物至关重要。如同疾病传播时,一些个体较之其他个体更容易传播疾病,辨别这些易传播的个体,就容易控制流行病。

  在微博传播中,也有一些“关键人物”,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市场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辨别这些关键人物来最大化营销效果。而在此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希腊、英国等示威活动中,有影响力人物的微博言论也对最终触发集体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但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谣言的扩散,和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传播并无太大关系,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起谣言,并令其传播。

  研究者将谣言模式中的人分成三种:“无知者”——对某个特定信息如谣言等,他们并不知情;“传播者”——他们知道信息,也愿意去传播;“遏制者”——他们获取信息,但对于传播却没有兴趣。

  当一名“无知者”和“传播者”接触后,“无知者”可能也会变成“传播者”,而一名“传播者”将信息传播给一些已经知情却不感兴趣的人之后,后者可能也会变成谣言的“遏制者”。

  这样的传播方式在电子邮件、美国政治博客网络、微博上常常见到。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在微博上,谁都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谣言的传播不会因为有影响力人物的加入更为加强。

  找到谣言“防火墙”

  但另一方面,尽管谣言传播的加强和这些有影响力人物关系不大,但这些人物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防火墙”,遏制谣言的传播。研究人员发现,当谣言四起的时候,有影响力人物往往最先成为“遏制者”,他们知情,但没有兴趣传播谣言,他们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枢纽,对信息可以起到过滤和洗涤作用,进而防止谣言往整个网络系统扩散。(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