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华莱士:用职业锻造时代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一种怀念】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60分钟》的前主持人迈克尔·华莱士7日晚去世,终年93岁。他曾采访过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阿拉法特、霍梅尼等一系列风云人物,并曾先后专访邓小平和江泽民。他是记者,自撰墓志铭说:他粗鲁但公正。

  □周庆安

  新京报特约评论员

  93岁高龄的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尔·华莱士在美国去世了,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新闻情结的结束。

  坦率说,国内大多数读者和观众,并没有看过华莱士的采访和新闻报道。即便有,也只是在一些中美关系的纪录片中偶尔看到他采访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身影。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华莱士这个名字,意味着从调查到追问,意味着新闻的传奇。

  坦率说,华莱士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记者的象征,他更像是20世纪60、70年代那些传统记者的行头。他的头发永远向后梳,穿着得体的西服,即便在科索沃战场上,也保持绅士风度。他毫不吝啬尖锐直率的追问,甚至直接指出被采访的高层是个“胆小鬼”、“暴君”什么的,但是他也从来不吝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应。当然,如果你不回应或者拂袖而去,你丝毫无法影响华莱士的新闻名声。

  但正是那个时代的新闻人,给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新闻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在其中是一个相对后来者,之前如爱德华·默罗的《现在请看》,同时代如克朗凯特的“晚间新闻”,共同的特点是“硬”——新闻内容硬,采访风格硬,调查功夫硬,观点表达硬。这种硬的背后,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用职业锻造一个新闻时代。在他的同时代,我们还看到了报道水门事件的伍德沃德,报道白宫新闻的海伦·托马斯,采访萨达姆的丹·拉瑟。

  对华莱士的赞誉,实际上是对一种新闻职业精神的赞誉。而也正因为如此,观众赋予了华莱士超长的职业生命。他一直工作到88岁。2006年,我们才从屏幕上告别这位看不出年龄的著名记者。这种职业生命,实际上是这个世界对于事实的追问需求,这个年长的新闻人群体也被美国民众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其实今天世界尽管变化多样,但是从政治经济结构上不变的依然是事实性的基础,舆论监督和追问,创造了公众维护社会秩序的机会。

  我记得在华莱士的回忆录《你我之间》一书中,即便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他也是充满了写故事的激情。这不是一个自己生涯的回顾,而是一个自己报道故事的全记录。公众对历史的需求创造了华莱士的辉煌。这也是60分钟一直坚持做电视新闻杂志,拉里·金坚持长时间对话,绝不屈服于140个字的原因。

  设想一下,假如历史没有在1918年创造迈克尔·华莱士,或者在1968年没有创造CBS的金牌栏目《60分钟》,这其实也没什么。因为历史永远会创造的,是电视镜头对事实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华莱士,却无法告别人们心底对华莱士们的渴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