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一个中产阶级的死亡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话剧场】

  1983年,《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首演,一时轰动。将近30年后,经典重排,依然那么富有现实性。

  高高的阳台从灰白的墙面上伸出来,空洞而冷漠。绚烂的无根之树悬浮在舞台右方,脆弱而无助。一束强烈的光线仿佛一扇门,走出来的是推销员威利,一个在这个行业干了三十几年已经老了的威利,疲倦,恍惚。故事开始了,所有的观众在进入剧场的时候都知道最后的结局,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看着他怎样死去。

  1983年5月7日当《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首演的时候,中国观众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房有车,还那么穷困潦倒;而现在当李六乙重排这部作品的时候,分期付款、推销、保险已经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常态。但这部作品并未过时,已经形成的中国中产将会在这部戏里发现自己的影子:拼命工作以换取体面的生活,怀揣梦想随时准备跃入上流社会,年华老去被冷酷的资本主义抛弃。

  是的,威利老了,开车不能集中精力,思维跳来跳去,唯一的一点幽默变成了唠叨。妻子最担心的就是他有一天会自杀。当老威利去散步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卧室里聊着天。比夫,一个不断遭遇挫折的失败者,不断反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哈皮,周旋于纽约女人之间玩世不恭的流氓,忽然发现自己想要一个像妈妈那样忠贞的女人来结婚。两位年轻的演员并未躺在床上,而是坐在椅子上,为自己不停地解释、抱怨、幻想,在舞台上疾走。既然这是一部充满了表现主义风格的戏剧,谁还管他俩在剧中是不是睡在床上呢!他们是威利曾经的梦想和寄托,如今也像威利一样一事无成。到底什么地方出错了?

  其实威利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是个社会的失败者,但其心里一直非常自卑,以至于他要靠多年不见的那位17岁进丛林的发财的哥哥,来支撑自己的梦想;甚至对每一个成功的人士,他都满怀希望地讨教成功的秘诀,“你是怎么做到的”。终其一生,威利都没有成功,他甚至没有像比夫那样觉悟,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现实和虚荣毁了他。这不是一个成功学的教学课,说到底,老威利崇拜的丛林生存哲学,已经被资产阶级的城市法则代替。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除了他以积极自杀完成的那场向城市法则的挑战。

  阿瑟·米勒坦陈自己的剧本受到表现主义影响,新版的《推销员之死》也在舞台设计上与英若诚版做了决裂,抛弃了老版的写实主义风格,让整个舞台的情节转换更加流畅。不过,坦白地讲,丁志诚扮演的老威利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他其实不是一个推销员,而更像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精神错乱者。尤其在下半场,高潮来临时,丁志诚扮演的老威利,一下子竟然衰老到丧失了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训练出来的有条不紊,惊慌失措地奔向死亡。他内心的那种被抛出世界的凄苦、失败感被慌乱所代替,他的死没能做到中产阶级的体面和尊严——而死亡恰恰是他用来挽救家庭,挽救个人声誉的一种方式。

  □MR.WHO(北京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