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风筝的原始含义

2012年04月1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田野笔记

  清明时节绿意盎然,生机无限,是人舒筋动骨的日子,也是各类细菌、病毒蠢蠢欲动、同乐同庆的日子。在医药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自然就欲通过其言行祛除邪祟、瘟疫,获取生的喜乐与祥和。

  □岳永逸(民俗学者)

  清明走出户外的戴柳、放风筝、荡秋千等的本意大抵都是如此。至晚,在唐代就有了戴柳的习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旧日,广州人在清明前的四五天,要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门口挂上一条柳枝以避野鬼,直到清明后一周才拔除。所以,广州人又把杨柳叫做“鬼怖术”。过去,广西邕宁的汉人在清明各户均插杨柳,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束在腰上郊游或者祭墓。旧日的四川什邡,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要用艾蒿缠绕树干,其目的是避蟊虫。

  而现在在城乡随处都还可以见到的放风筝,实际上这是从头颈到四肢的全身运动,把整个冬日淤积在体内的不快之气,释放出来,故而放风筝在民间又称之为“放晦气”。在明代,不知是否由于“晦气”引发邻里纠纷太多的缘故,或者尤其怕晦气落入皇宫以及豪门的缘故,京城曾一度禁止放风筝。明人史玄的《旧京遗事》有载:“京师风高,不许放纸鸢,许养鸽,翦其翎,不许远举”。纸鸢即风筝的时称。

  今天的北京早已不是平房“旧京”,大小飞机来来往往,高架电线密如蛛网,权贵豪门的别墅也风情万种,但并无风筝禁令,反而,放风筝被鼓励。在包括天安门广场这样稍微的开阔处,只要没有大小的庆典、重要的仪式,人们天天都可以仰着脖子放风筝。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都市人而言,放风筝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与和谐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颈椎病大行其道时,关于放风筝、抖空竹等传统娱乐能治疗这些办公室病、电脑病等顽疾的资讯铺天盖地,漫天飞舞。顺势,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风筝制作技艺也得到渲染。尚未放飞时,制作过程中的风筝就已经被插上了无形的翅膀。风筝本身也向工艺品发展。

  在当下北京的风筝制作界,最负盛名的应该是已经家传五代的“风筝哈”了。2008年哈氏风筝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风筝哈”的第四代传人,年富力强的哈亦琦不但频繁在央视、北京卫视露脸,更是带着哈氏风筝走出国门,游遍世界。我自己也曾附庸风雅地将哈氏做的一精装的三十厘米见方的工艺高、观赏性强的装饰性风筝赠送给外国友人。近年来,有机会多次在京城遇到和善的哈先生,不会放风筝更不会做风筝的我对他充满敬意,并仰望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