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大到山形水系小到遗产“细胞”都列入监测范围
|
新京报讯 (记者饶沛)昨天,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实施保护工程,实现对颐和园的全面监测、实时监控、应急指挥、持续保护。
记者了解到,此次颐和园建立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也是为了与去年国家文物局建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进行数据对接。
建立立体监测预警系统
遗产监测中心将对颐和园的每一个“细胞”监测,大到颐和园的山形水系、周边环境、外围借景和天际轮廊线,小到古建的瓦片、彩画纹样、遗址,古树周边的小草,昆明湖中的水体、甚至土壤中微生物都将成为监测的对象,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列入保护范畴。
颐和园文物部副主任周尚云说,该中心将通过对遗产本体、环境因素、人为活动、保护管理体系等四方面监测,建立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古建沉降可立即处理
颐和园建设部副主任刘瑗说,以前对古建的监测全靠人力,每个月才能对古建的重点部位检查一遍,对受力点贴上一张纸,纸裂了才能知道哪里发生了变化。对于已经发现的裂缝要打上标尺,以此了解变化,人为随意性比较大。
现在,工作人员通过给古建进行三维扫描,建立古建档案,将古建筑的基础信息精确度提升至毫米,并囊括了建筑的每一构件,分析受力结构,找出受力点,并在受力点安装传感器,数据将会实时传回到监测平台,一旦古建发生沉降、倾斜、位移等,监测人员将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处理。
目前,德和园大戏楼已经安装了12个传感器。今后,颐和园将采取传感器等技术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
文物展厅将测二氧化碳
对于有可移动文物的展厅,将安装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的传感器,观众过多可能造成展厅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对文物保护不利,一旦展厅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设定的安全值,传感器将报警,监测平台的工作人员将通知展厅工作人员控制人流、疏散游客。
传感器还可以对氨气进行监测,北方冬季施工常用防冻液,其中的氨气将在其后缓慢释放,对文物造成损害。
目前国内已有28个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建立了监测中心。
■ 现场
360度扫描仅需数分钟
昨天,在颐和园石舫,技术人员正在用一台类似投影机的仪器,对石舫进行扫描,采集数据。
技术人员说,扫描仪可以对文物古建进行360度的扫描,扫描一次仅需要数分钟。“看到石舫一层和二层之间的那条小裂缝了吗?通过扫描就可清楚地知道裂缝的宽度。”技术人员说,明年在同样地点再次扫描,就能知道裂缝的变化情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