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文学
上一篇

地图比疆域更有趣

2012年04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地图与疆域》 米歇尔·维勒贝克著 余中先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3月

  《地图与疆域》的作品结构并不复杂,它以画家兼摄影家杰德·马丁的生活为情节主线,通过他来展现当今法国人尤其是艺术家的生活常景和美学风貌

  起初,杰德在灰色背景下拍摄工具的静态照片,后来,仿佛突如其来的,他不想再拍摄了。因为在随父亲前往祖辈故居时,他偶然发现了地图的魅力,于是,米其林地图册被扩张成摄影,比疆域本身更能被细看。

  杰德是维勒贝克新小说《地图与疆域》的主人公,和他之前笔下的人物一样,有着一贯的寡欢和孤僻,但这一次,杰德成功地躲避了维勒贝克小说中居高不下的死亡率,第一个从生到死完全展现在小说里。

  这也是第一次,主人公的人性没有完全被性的力量所牵制。时隔多年,他显然注意到了时代变革,新一代人不再被性、自由及诸如此类的命题所圈住,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一体式的经济。这本新作,恰是维勒贝克对这个时代命题的思索。

  杰德的艺术人生孤寂,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每一段感情都是无疾而终。他不争取,也不奢望,更不畏惧孤独。他不痴缠于所谓幸福的命题,反倒会对家里的热水锅炉倾注更多的关心和警惕,这难道不是现代人臣服于物质生活的真实反映吗?但是,如果你仔细读,会发现杰德的人生有着鲜明的路径,他的每一次创作、成名、放弃,都和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密不可分。当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因为工作)离开他的生活时,他的地图系列也随之告终。之后,在无所事事中,萌生出给咖啡馆主画肖像的念头。

  因为这次绘画创作,他得以结识著名小说家维勒贝克——这是维勒贝克的自我虚构,书中的维勒贝克憔悴、孤绝、颓废,但树敌众多这一点倒是非常符合现实。书中的画家和作家一见如故,能够彼此理解,在酒精、孤独和默契的推动下,他们有过两次深入的恳谈。

  职业的终结,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部分。杰德的画,让他陷入瞬间和永恒、失去和凝固等悖论中,也让读者观测到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现代人,大都是职业人,作家借着画家之手强调了个人职业生涯在生命进程中的消长,并扩大到传统职业在新时代环境下的被迫消长。

  杰德为维勒贝克所做的肖像画,价值百万欧元,最终导致维勒贝克被杀害。这不只是为了金钱的犯罪,谋杀现场血肉模糊,恍如拙劣模仿的波洛克抽象画,多年后,警察发现作案者是个癖好怪异的收藏家,不差钱,所以为所欲为。这便难免让人去想,金钱究竟能助长怎样的人性?

  这一次,维勒贝克的自我虚构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必定招惹某些人的反感,讽其哗众取宠,当然,也会催生更多人激赏。除了他自己,维勒贝克还引用了很多当代法国传媒艺文界的真实人物。正是因为这种乖张的命题和写法,人们很容易忽略维勒贝克的情感能量。

  如果没有情感动力,这个故事会完全沉坠到虚无主义的黑暗里去。作者赋予主人公杰德的,显然不只是艺术经济时代的当事人和见证者的身份,这一次,相比于情爱,维勒贝克倾注更多心力在两代人的情感中:经过多年隔阂,经历过和老一代人的沟通,杰德也产生回归往昔的渴望;这是必然的转折,因为万物生灭如此迅疾,情感也必将迅疾的反弹。所以,《地图与疆域》是在现实里尽力虚构的一次放肆想象,或许对某些人来说,还会是一次先知般的眺望,看清世界和自我的走向。

  □书评人 于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