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人物

“大学应为教育公平做贡献”(1)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校长名片

  钟秉林 197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并留校任教,1987年于南京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1996年9月奉调原国家教委担任高等教育司司长,1998年7月起担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调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土洋插队受益终身

  “我的两次插队经历,‘一土一洋’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办接待室里,校长钟秉林对记者侃侃而谈。

  1969年以前,北京四中初二学生钟秉林每天的生活快乐而充实。“那时的学生不像现在苦于学业,每天课外活动很多,学校里也有各种兴趣小组。放学后没有什么作业,我经常去打篮球。”

  但1969年初,一纸去延安插队下乡的通知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土插队的苦日子来了。“当时我们住在塬上的窑洞里,吃的是窝头、南瓜、酸菜,很少见到肉、鲜菜、馒头。吃水要沿着崎岖山路到山下几百米的河沟里去挑,因为山高坡陡又没有台阶,经常是开始时挑上两桶水,等回来时,却只剩两个少半桶了。尤其在下雨时,左肩上挑着担子,右手还要拿一把镐。在坡陡路滑的地方,先用镐刨一小坑,再往前挪一步,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涧。平时高强度的挑粪、翻地、锄草、修梯田、背石头等劳动经常让人累得连饭也不想吃。”

  钟秉林回忆,一段时间以后,晚上躺在炕上,大家开始思考未来,想到将来国家终归是要进行经济建设的,我们需要有文化。于是这批四中的学生开始复习和自学初、高中课程。

  1973年,钟秉林进入南京工学院学习。他认为,这段插队经历培养了自己在任何艰苦条件下都能坚持学习的意志,并使他了解了社会,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和理解。这样的意志和品质又使他在“洋插队”(留学)时取得值得称道的成绩。

  1990年,已是南京工学院副教授的钟秉林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到英国威尔士大学(今卡迪夫大学)进修一年,师从英国机械研究领域一位知名学者。最初,这位清高的英格兰学者对他有些“冷视”,这使钟秉林开始暗自较劲。从此,每天来往于宿舍和实验室之间,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直到有一次,钟秉林指出导师讲课中的一个错误,才让导师对其刮目相看。就在他顺利完成一年的学习,准备回国时,导师挽留他继续读博,并提出负担学习费用。获得东南大学的批准后,钟秉林的留学生活也从一年变成了四年,最终成为这位名导师指导过的“第一个在签证到期前获得博士学位并提前一个月回国的留学生”。

  (下转D03版)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