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人才·才议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人才·才议

一名高中生的“心里话”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周,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一名叫江成博的高二学生迅速成为“名人”,他在学校的升国旗仪式上,将老师“把过关”、主题为“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演讲稿,偷换为一篇抨击现行教育的讲稿。事后,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不当”。我们刊登部分演讲内容,并摘录几位教育专家的观点和部分网友的声音,与读者共同咀嚼。

  ■ 专家点评

  批判性思维和勇气应被鼓励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我同意江成博同学的判断:他将会大有作为!他说得太好了:“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活出自我而去努力”、“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如果是机器,也不是学校用来提高升学率的机器”。事实说明,应试教育根本不是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的利益,而是学校和政府的利益,这是全部关键所在!凭这位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勇气,他应当被优秀大学破格录取。由于还有这样的中学生,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抱有希望。我选择向江成博同学致敬!

  有表达自由,将无“过激”演讲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如果学生平时就能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演讲稿不要求审核,那么换演讲稿的事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超出机器作业手册之外的动作。与此同时,教师们也不会认为其言论有多偏激。道理很简单,在一所学校里,每个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很多想法早已呈现,完全用不着通过这种形式来一次“爆发”。

  从这名同学身上,每个教育者应该看到受教育者群体在发生转变,他们已经不再甘于做机器、做传声筒,受到摆布——哪怕是教师们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有参与学校事务、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给他们表达的空间。一个健康、多元的校园,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表达。

  教育制度确实很难改变,但改变的力量来自教师、学生,如果学生们只有对不合理的制度的忍受,改革的步伐就将十分缓慢。站在教改角度,学生勇于发表对教育制度的看法(包括毫不留情的抨击),正是用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教改中来。

  ■ 网友声音

  @守望中:鄢烈山:我非常敬佩江成博。他有独立人格敢于独立思考,尤其是有勇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公开表达出来。我们不是在讨论公民素质吗?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就是良好的公民素质。他也许偏激也许表达得不正确,但他追求“做美好的自我”,忠于内心的感受,不迎合不献媚不讲假话、套话、官话,实属难能可贵。

  @贺延光:今天午餐和几位全国著名教育工作者同桌,议论起江成博,他们都说:好!

  @那年历史上的那些事:当下社会,网络时代,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对社会发表看法,这位胆大的孩子在国旗下把麦克风抢过来。江成博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竟让所有人惊讶,或许该反思的是学生家长,是社会的教育体制!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成都教师范美忠称,演讲就是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通过思想检查,审定了稿子之后的朗读。我们听惯了言不由衷的话,把不正常的状态当作正常,所以一次正常演讲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摘自新浪微博)

  做美好的自我(节选)

  □江成博

  同学们: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是接受中国教育而获得的,泱泱大国,亿万学子,能不害羞?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都在争取什么呢?都变成了什么人呢?

  我们有的人充满嫉妒,嫉妒别的同学比自己考分高,不愿跟他们为伍,由嫉妒产生自卑;我们有的人充满孤独,长期泡在题海里,没有好朋友,又不愿跟爱玩的同学为伍,回头发现我们何其孤独!同学们,你们有木有感觉到?

  ……

  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请先给我们自由生活,请先还我们快乐成长的时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