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下一篇

文化“混搭”在流行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流行密码

  □基甫(文化批评家)

  混搭风格首先出现在时尚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说,混搭是时尚的内在需求。时尚需要新奇,需要打破一成不变的刻板。因而,时尚文化总是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美学刺激,以激活业已陷入僵化的款式。

  艺术乃至整体文化方面的混搭现象,乃是文化转型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和杂糅。从根本上说,混搭乃是文化的价值核心消解的产物。文化在价值和形态,以及风格诸多方面,已然丧失了主导性的原则,建立的稳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美学原则基础之上“风格化”的艺术修辞,也已不复存在,坚固的美学大厦分崩离析。整体化的美学成为零散的碎片,这些不同风格的美学碎片,无差别地处于同一平面上,为艺术家和文化生产者提供混合和匹配的原材料。京剧配上歌剧的曲式,交响乐混入摇滚的旋律,芭蕾舞与功夫和杂耍相混杂,等等。周杰伦的歌曲就经常利用这种混搭手段,创造奇特的效果。这是后经典时代必然的文化结果。

  混搭所带来的文化效果是双重性的。

  一方面,在文化大变动的时代,混搭化现象有可能为文化创新带来某种契机。不同风格的偶然相遇,可能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洋溢着生活的激情。美妙的混搭会让人获得意外的惊喜,能够刺激人们的想象力。而且,混搭化的“杂交”效应,有可能打破艺术上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在那些年轻的、前卫主义倾向的和相对边缘的艺术家群体那里,常常成为他们挑战经典、反抗权威的重要手段。

  但在另一方面,混搭同时也为骗子们提供了方便。无差别的拼凑可以以“混搭”为名,冒充创新,并且拒绝批评。尤其是在汉语中,“混搭”一词容易给人一种没有原则和不负责任的随意混淆、混乱搭配的印象,这与该词原有的“混合”和“匹配”的两层语义,相去甚远。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形态和美学风格的混合,是不可避免的,混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手段,并且常常是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不断追新求变的时尚文化界。但追新求变,不一定是整体文化的根本原则。而当下文化的问题在于,将消费性、娱乐化的时尚文化,当作文化的核心部分,乃至于全部。这才是最致命顽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