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下一篇

不妨来点儿“小清新”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画/林军明

  ■ 流行密码

  在一个浑浊的时代,“小清新”是自我洁净的一群。尽管自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小清新”只是坚定地关注头顶上的一小片天空湛蓝或者灰暗,并不为潮流所动。

  □基甫(文化批评家)

  “小清新”们自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一群,但这种理想主义并不是炽热的火焰,而是明丽的烛光。45度天空即是弱化了的理想主义的表征。45度角是必须的,零度角平视不足以脱离世俗的平庸,90度角的仰视则容易被误以为是在出鼻血。

  在“小清新”世界里没有“故事”,只有“物语”;没有“情绪”,只有“情愫”。他们把命运的秘密托付给塔罗牌和星座学。从服饰上看,“小清新”的清新特质,是由纯棉织物服装和帆布鞋来表达,色调倾向于单纯的素色。纯棉质地意味着生态主义,单纯的素色意味着清纯,而帆布鞋则暗示多少有一点“旅行癖”。“小清新”的旅行的意义是象征性的,意在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现状的叛离,迷恋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但实际上能去的地方并不太多,走得也并不太远,更多的时候无非是远郊的农庄而已。

  小清新热衷于书写,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言辞里,记录每日的“华丽丽”的衣着和心情。比起“华丽”来,“华丽丽”弱化了“华丽”的规模和严肃性,显示出轻盈、小巧和童稚气的俏皮。从心理到行为,从语言到服饰,都提供了丰富的“童稚化”语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话语风习。

  互联网为这一童稚化倾向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现实生活中成人社会所具有的角色和身份,相对比较稳定,特定的身份同时还意味着相应的责任。而在虚拟时空里,人能方便地实现身份转换,扮演不同于现实时空里的角色。互联网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童稚化”的心理倾向。“东东”、“酱紫”、“小盆友”之类的网络语言,以故意的错别字和谐音字,或者幼稚的语调,来抵消正常言辞的严肃性,拒绝成人用语中语符的稳定意义。有时会“很傻很天真”,作为他们曾经缺失的童真的补偿,并拒绝长大。通过扮演来挽留童真,让自己停留在幼稚状态的清新世界里,不失为一种洁身自好的手段。

  清新是好的。即便没有,不妨装作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