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历史文化名街的无奈选择

2012年04月1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文化谭】

  所谓文化,是建筑,是街道,更是物理空间中人与人的生活。而真正的现代化,应该是尊重民众的生活方式,尊重社区与民间社会的传统之创造性转化。这个道理,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两条相关新闻,放在一起看,颇有意思。第一条是,近日,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专家评审会在北京举行,遴选出包括福建厦门中山路、四川泸州尧坝古街在内的15条初评入围街道(区)。第二条也是关于这个所谓历史文化名街的,有媒体报道了北京国子监街的命运,这条有700年悠久历史的街道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几乎成了著名的“风水一条街”(见《中青报》4月13日报道)。

  不少城市都留有一些老街道,也就成了游客们喜去之所。不过,大家也都清楚,这些街道之所以不拆,之所以还能存活而供人凭吊,并不是因为它自己的生命力,而在于城市的主流叙事需要塑造一个“他者”,一种证明所谓“现代化”存在的,并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遗迹”。这些街道得以存活,在于当政者的某种“怜悯”。而即便存活下来,这些街道的命运却依然是个问题。

  仔细想想,却也是必然结果: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见解,所谓社区,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但在近现代中国,这些生活的共同体被不断解构,被不断消灭。老街,不过是中国社会传统社区被消灭之后剩下的物质层面死物,而剥离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由这些人组成的社区,这些死物之上,不论开出怎样的花朵,都算不上怪事。

  在经过一轮轮变革雨打风吹去之后,在文脉已断的中国,风水云云,多多少少还符合当下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想象。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忍受那些老街道变成酒吧一条街,变成劣质旅游用品大卖场的街道,又为什么不能忍受这国子监风水街的存在呢?

  所谓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这几天不断有些新闻出来,基本上都是各地对于能够入选此目录的欢欣鼓舞,各地政府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之类。这些老街,在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几乎已经可想而知了。

  说实话,在经历了文化革命的毁坏和经济改革的变迁之后,在今天对待这些古建筑和古街道,能将其“遗产化”,是个虽无奈却不错的选择。

  □谢勇(广州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