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3:星期五周刊·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23:星期五周刊·故事

自传式电影《我11》5月11日上映

王小帅:那年我十一(2)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我11》中,闫妮饰演的母亲和王小帅的母亲“有点像”,小伙伴的四人组合也是王小帅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

  (上接C22版)

  画画,一场纸上逃离

  孩提时代,父亲与王小帅相处的时间不多,却教给了他绘画这项影响他后半生的技能。《我11》的电影开场和结尾都复原了这样的情节。王小帅说:“绘画有时候会让我和周遭的环境脱离。我在一张白纸上涂抹阳光雨露,画一艘轮船或者一驾飞机,渴望在某个季节、某个日子被带走,这样的愿望埋藏在内心深处。”直到王小帅13岁那年,父亲工作调动到武汉,他才实现了“被带走”的渴望。1981年,王小帅来到北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四年当中,要成为一名画家的愿望与日俱减,1985年他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了银幕生涯。1991年王小帅在待业两年后终于进入了福建电影制片厂。

  王小帅一直羡慕贾樟柯是个地道的山西人。“而我是个漂泊的人,我来自哪里,我不知道。”于是,他喜欢在电影里寻找自己的过去。

  刚毕业那段时间他便陆续写好了《我11》《青红》等剧本,但在国营制片厂坐冷板凳好几年都不一定有电影拍。1993年他离开福建厂又回到北京,陆续拍摄了《冬春的日子》和《极度寒冷》两部独立制作。

  为拍《我11》,等了14年

  经过几年的积累,1997年,王小帅终于组建了《我11》剧组,连扮演逃犯的演员都找到了,他就是当年因《垃圾场》红极一时的摇滚歌手何勇。王小帅和自己的班底摩拳擦掌,并回到了自己当年剧组的贵阳新光厂。那时候厂区和上世纪70年代基本一样,当时很多场景都开始搭建,但由于和资方没有谈拢,计划最后流产了。

  直到2004年,王小帅终于拍摄了心中萦绕多年的三线故事——《青红》。影片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当时王小帅全家已离开贵阳,但影片内容都来自他的邻居以及他听来的真实事件。王小帅说,《青红》里那个执意让女儿逃回上海的父亲,最后其实去了上海的浦东。“上世纪80年代上海浦东还是一片乡村,他们好像在那边过了十几年,到90年代末才拿到了上海的户口,漂泊的生活才结束。”

  王小帅一家1979年就离开了贵阳,有了追求自己梦想的机会,但漂泊感一直存在,他说:“上海、贵阳、武汉、福建、北京,我既不是一个地方的主人,也不是过客。我既是以主人的身份看待一个地方,同时又是个旁观者。”

  拍完《日照重庆》后,2011年,王小帅终于有了时间重拾自己等待了14年的《我11》。为了整理思绪、搜集资料,他先拍摄了有关第三线的纪录片。那一年他故地重游,发现父母的同事住的还是当年的老房子,屋里的陈设小至一个暖水瓶、一个板凳都没有任何变化,仿佛时间凝固在此。除了贵阳,王小帅还去了云南、湖南等地,有次从遵义城区开车去一个三线厂,四个小时后他自己都不敢开了,因为那地方除了山就剩下残缺的厂房,所有的房子都是黑洞洞的窗户,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好像彻底被遗忘了,还好他们在王小帅的电影里没有被遗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