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民间读书会在北京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雨枫书馆的读书会活动现场。
蒲蒲兰绘本馆的亲子阅读现场。

  阅读似乎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阅读可提升的东西,则大大超出了个体性,延伸至公共空间。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开始兴起抱团读书的民间读书会。虽然多由书店、网站等文化机构组织,但拥有更多自发自觉、基于兴趣的随性味道,因此也更加亲切,更接地气,更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心理。不管是学术文化,还是女性意识,或者亲子阅读,又或者社区阅读,北京作为文化首善之地,拥有很多典型的民间读书会样态。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其中几个特色的民间读书会,在4·23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与读者分享。

  雨枫书馆 女性阅读

  现在,很多女性都会选择找个安静之处阅读,以书会友。女性阅读,不再是言情的单一代名词,而是增加了现代女性自我完善的意识,阅读视野也拓展了许多。

  2007年到2008年,雨枫书馆的策划总监孙婷婷曾参与过北京很多读书会,大到国家图书馆的公益讲堂,小到几个好友闲聊的读书圈子。2009年,她开始立足于供职的这家女性阅读馆,组织适合都市女性群体的阅读沙龙。三年来组织了100多期。“读书会是很好的方式,一来可以笼络人气,二来也是阅读的外延。”她说。

  作为国内首家女性阅读馆,雨枫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22岁到45岁,其中95%是女性,包括白领、公务员、媒体人和部分全职妈妈。孙婷婷发现,25岁到32岁的女性占了50%。这类读者更关注亲密关系和心灵成长,也是读书会的主体。

  针对这些读者的需求,一周两三次的阅读活动分为书女学堂和书女沙龙两部分,其中,书女沙龙更有公共性,突出女性作家、女性议题,关注女性生活及心灵成长;与女性生活与妆容相关的,则被放入书女学堂。

  实行借阅制的雨枫书馆,能从数据里看出哪些书正在热销。受关注程度高的书会被当做沙龙话题。比如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张爱玲的《小团圆》等等,沙龙主题可能是应用性的育婴书与职场书,也可能是畅销的文学文艺书。严歌苓、村上春树、素黑、张德芬、身心灵、旅行,都是一度很活跃的关键词。

  去年,孙婷婷带着会员去青海做公益活动,就地在青海湖边上安排了一个读书会。“我觉得阅读和大自然一样,真的可以很好地慰藉女性心灵,大家在湖边都特别兴奋,话也很多。”

  读易洞 社区阅读

  很多人把“读易洞”错读为“独一栋”。这个有着海派装修风格的书店,安静地隐藏在东五环边的豆各庄的万科青青小区里。

  躲在洞中的读书人并不是自我孤立的“独一栋”,相反,他们积极融入社区和邻里关系中去,书店主人邱小石曾有过房产策划的经历,他知道,社区不仅仅是盖楼那么简单,“社区落成后”拥有什么更为重要,一个书店,就是一个积聚社区读书人知识和情感的平台。

  2011年10月,承担着书院与社区交流角色的读易洞书店开张五周年时,邱小石、电子杂志《绿茶书情》主编绿茶与学者杨早,联手创办了社区读书会——“阅读邻居”。至3月26日,刚刚做下了六期读书活动。

  “阅读邻居”的负责人贾珺然时不时会在同名微博上发布信息,总结每次读书会的情况,宣布下一次的书目和主题。活动流程通常是这样的,第一轮杨早主持,谈谈就特定书目的感想,第二轮,自由发言,参与者围绕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鼓励多角度和跨界,尽可能地把话题延展出去,“现场讨论很热烈”。书店不大,讨论人数只能控制在10人到12人,过去以社区居民居多,现在,在三位组织者的影响下,外来参与者越来越多,“有一个武汉某出版社的朋友,已经过来参加过三次活动了”。

  “我们失去了很多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和关系,现在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一点点找回来。”贾珺然印象最深刻的话题是2月底那一期“回不去的故乡”,反响最为热烈,讨论会调动出了人们心底共同的声音,不同的社会角色,却形成了一样的正面力量。

  蒲蒲兰绘本馆 亲子阅读

  坐落在建外SOHO13号的蒲蒲兰绘本馆已经8岁多了。

  以儿童阅读为主题的三层小楼,简约有童趣的大橱窗,毛茸茸且温暖的地毯。这陈设让很多周末来参加亲子阅读的家长和孩子进去时眼睛一亮。

  近年来,绘本成为孩子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图与文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进亲子关系。父母读文字,孩子看图。挤在蒲蒲兰七八十平米的小场地里,颇有几分温馨。

  始自2005年的蒲蒲兰亲子阅读故事会已经坚持了七年,做了数百场。据公司管理总监纪文胜介绍,在书店之外,还会针对父母做父母沙龙,一年也不下百场。孩子被分为几类,0到2岁,3到4岁,5到6岁。每次亲子阅读沙龙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主题,如情感类、科学类以及智力小游戏类。

  2010年,儿童读书会向外延展,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的“带着绘本看展览”和“走近绘本大师”两个系列的儿童阅读活动,引发了家长和孩子间的较大反响。2012年,又与单向街合作,推出“绘本背后的故事”系列沙龙,每月一次,分享一本经典绘本作品。

  除去故事会,还有手工活动,有专门的老师带孩子一起画画,做手工,编小戏剧。这些老师虽然未必是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但都具备了相当热情。纪文胜清楚记得去年有一位法国男士找上门来,毛遂自荐要求带孩子做手工,这名外籍手工老师“20多岁,长得很帅,非常受年轻妈妈欢迎。”

  另一段蒲蒲兰读书会的逸事是关于一位40多岁的日本女老师,她嫁到中国,2005年就来到蒲蒲兰,参加了很多期亲子读书会,“她是资深的手工老师,之前曾跑过很多中国幼儿园,教孩子们做手工,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经验。”

  搜狐读书会 学术阅读

  2010年4月始,以搜狐网大厦为据点,搜狐读书频道的时任主编刘颖和文化记者张弘,开始组织一月一次的读书会。这个关注社科学术的讨论会通常在月末举行,目前举办了十七期。每期读书会的人数虽不固定,但最少也有30个人参加。“最多的一次有150多个人,很多人还站着听。”他们选择当下优秀的社科历史类作品,请作者或有独特见解者来主讲,剩下时间自由讨论。

  从于建嵘的《抗争性政治》到杨继绳的《中国当代阶层分析》,刘颖发现,这些书中的有些事情,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意思,但仔细琢磨却能观照出当下的社会问题。

  而一些书则涉及专题性的大话题,如胡德平的《中国为什么改革》,会引发很深入的讨论。再比如辛亥革命一百年,很多作者出书发表见解,其中作者张鸣和雷颐被邀请到讨论会上,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后来跳出书去聊更大的话题了。

  刘颖认为,国外也有很多读书会,不一定要读出个子丑寅卯,更多的是一种交流社交方式。好朋友在一起,聊八卦或聊书,显然后者更有价值。

  搜狐是媒体平台,社科历史又有一定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这或许也是很多学术读书会的宗旨,公共知识分子通过书,把他们的理念和对社会的认知和建议传递出去。“这很有公益和社会价值。”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雅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