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传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传记

《无可致歉》:罗姆尼的“美国特殊主义”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无可致歉》 版本:法律出版社2012年4月 定价:48.00元

  □书评人 徐立凡

  前分析师、商界人士、奥运会项目管理者米特·罗姆尼的自传《无可致歉》一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冠军宝座,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他本来就是美国最著名的共和党人之一。尽管这是2010年3月间的书,但是,随着2011年平装修订版的出版,以及罗姆尼在今年击退党内最大对手桑托勒姆的挑战,成为与奥巴马争夺总统大位的共和党人选,《无可致歉》获得了比两年前坐在畅销榜首位置时更广泛的传播效应。人们有兴趣看一看,在这位可能的美国总统眼中,美国和世界的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子。

  对奥巴马的政治宣言书

  这也是罗姆尼的打算。这本“自传”,与其说是个人的成长史,不如说是一本政治宣言书。尽管书中确实谈到了传主的一些生活片断,但这不过是用来论述其思想的凭据。这不免会令读者有些沮丧。但是,政治并非小清新或者心灵鸡汤,再精心装扮,也掩盖不住其内核的严肃。

  假如你不那么挑剔,那么《无可致歉》就称得上是一道“硬菜”。罗姆尼如同一位严厉的学院派教授,端坐在讲台上,用十一章的篇幅,向我们解释扉页上来自艾森豪威尔的一句话:“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身,因为历史不会无止境地让软弱或胆怯的人长久享有自由的力量。”

  罗姆尼的逻辑是,如果不能重塑美国国家意识,那么美国国家力量的根基就会动摇。这个根基,被罗姆尼概括为“自由、机遇、创新与开创精神”。美国力量现实的动摇者,是奥巴马政府,而潜在的动摇者,是国家策略组合与美国迥异者,尤其是中国、俄罗斯与伊朗。事实上,罗姆尼写《无可致歉》的初衷,就是针对奥巴马第一任期内展现出来的外交低姿态,特别是2009年金融危机大发作时。在罗姆尼看来,奥巴马2009年的一系列“道歉之旅”,不仅丢了美国的脸,而且低估并削弱了美国的实力。罗姆尼武断地说:“如果奥巴马(因为低姿态)赢得了美国敌人的赞扬,那么他就背叛了美国的盟友。”

  对于奥巴马造成的“杀伤”,罗姆尼给出的补救措施是,强调“美国特殊主义”。在罗姆尼看来,由于美国策略因为具有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和两个基本原则,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罗姆尼也很乐意通过描述美国“强大与动态变化的美国国防”来佐证其理论。罗姆尼认为,由于美国在战略性防御、平叛与陆战能力、在全球陆海空全面控制的能力和军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美国无需道歉,反而应该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由以及实力,“美国特殊主义”顺理成章。

  难以自证的美国特殊论

  但是,罗姆尼的自豪逻辑,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世界多多少少脱节——“美国例外论”未必能够应对中国等国家崛起的现实。为了自洽,罗姆尼一方面承认中俄等潜在竞争性国家是挑战,另一方面,将这些挑战之所以出现归咎于奥巴马应对失误——这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手法。

  但是,政治的而非学术的写作初衷,注定了《无可致歉》不可避免地带有凌乱气质。比如说到中国,一方面,罗姆尼认为,基于自由企业制度而约束个人自由的中国策略,不能与美国PK,但是,他在中国的亲历又说明,中国将在20年后比美国更强大。既想攻击奥巴马又想表明自己对于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多重目的导致的结果,是一个多论断而少论述的罗姆尼,一个面对奥巴马时显得不那么自信的罗姆尼。——这与罗姆尼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竞选中的表现如出一辙:罗姆尼希望扮演一个西部牛仔式的人,但是常常在拔枪时显得笨拙。

  罗姆尼的不自信,在2011年出平装修订版后更明显。所谓修订,就是增添了一些对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负面评论。但与书中体现出的纠结气质相吻合,当罗姆尼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却又突然变得犹豫了:罗姆尼大声批判了奥巴马政府救助底特律汽车业的行动,但是支持时任财长保尔森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同时,又认为继任者盖特纳财长的TARP“应该关闭”。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罗姆尼决心秉持的经济理念。

  或许,“非绝对主义”,才是真实的罗姆尼。考虑到罗姆尼长年成功的商业身份,凡事不绝对很正常。如今,只是把这种商业性格带到了政治领域。这也就意味着,罗姆尼在《无可致歉》极力强调的“美国特殊主义”,大概也不那么绝对。有的事,说归说,做归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