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文化谭·民间阅读潮流的兴起

2012年04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赵斌

  世界读书日期间,国内第一张手绘书店地图“书香上海地图”在上海发布,这张有点卖萌的地图以手绘方式呈现了上海的阅读风貌,也带来一个大都市的文化变迁历程。读着这样一张地图,爱书人心里自然暖暖的,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城市,能发布更多类似的“书香地图”。

  

  前两天世界读书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而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来自民间的各种读书沙龙。在已然成形的阅读促进力量谱系中,近年来陆续浮出水面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阅读活动,折射出新的代际转换:在政府和市场两方之外,民间力量不但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阅读话语权,而且显示出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和远大的社会抱负。当然,这成长中的阅读样态还需要更多专业方向。

  

  民间阅读推广的“公民价值观”

  对比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2009年版和2011年版可以看出,前者虽然也介绍了民间力量的兴起但是语焉不详,而后者在关注同一现象时已具体提及“新阅读研究所”、“立人乡村图书馆”、“多背一公斤”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组织的阅读推广实践。这一权威报告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民阅读推广力量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民间公益组织悄然兴起,作用初显。

  实际上,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在互联网上,从身边开始切实推进阅读正成为普通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与官方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不同,这一由民间发动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和自然而然的内生性而“野蛮”生长。乡村阅读推动项目——“随手送书下乡”因“痛感农村文化设施缺乏、村民平时无所事事”而生,立志在“农家书屋”之外自建免费阅读系统,创新地借助微博社交之力“为底层民众参与创造社会文化提供可能”;以妈妈读书会为代表的各种细分“读书会”成为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新 “标配”,而超越物理空间限制的豆瓣网、新浪微博等新技术平台基于分享建立起民众自己的口碑榜。它们在红头文件和畅销书排行榜之外独立成长,因提升生命质量和分享心得而自发产生,同时,借助网络传播之便、网上网下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地务实前行,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注重分享交流而刷新了以“藏书状元”和 “藏书楼”为传统标签的中国民间阅读格局。

  像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这些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的存在价值在于:在文化和文明构建领域,在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和市场形成的“商业价值观”之外,作为平衡和补充地创建来自民间的“公民价值观”,不但使社会价值体系更加多元而具有宽广的适应性,而且更便于把阅读这种隐私级习惯的选择权交还个人手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单独和联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之处,而它们无力或不愿涉足之处,恰是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的发力点。

  如果可以用“新全民阅读运动”来命名这一民间新浪潮的话,那么,其维新之处或者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还在于致力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种种努力——阅读之树都有宽广根须。具有官方身份的教育学家朱永新2010年创建的“新阅读研究所”作为2002年启动的“新教育实验”的延伸,其主要目的乃是通过“共同阅读生活”构建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景、共同价值和共同精神家园”;底层出身的北大学子李英强2007年建立的“立人乡村图书馆”也不只是“一个好的乡村图书馆”,而是“成为当地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无疑,它们的成长历程也将成为检验中国公民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面镜子。

  □冯威(《出版人》杂志编辑)

  不要给阅读帮倒忙

  十年前,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当时我觉得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学校把老师使用PPT这样的电教手段作为课堂教学评分的一个项目,有使用就可以加分。在我做老师的最后一年,我放弃了各种所谓手段,只是和学生们读与赏,于是得到了我短暂的教师生涯中最好的一次学生评语,至少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是有意思的。而“有意思”不就是有可能使任何事成功的基础吗?

  离开学校多年,又因为推广儿童阅读走近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情况的好转度并不高。儿童的阅读特别缺乏有协助能力的大人的指导。“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应当是那些阅读经验丰富的、能做出有益的推荐与选择的、能比较专业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阅读障碍,至少不给阅读造出不必要麻烦的那些人。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除了知道并介绍阅读的重要性,还特别需要有一颗阅读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态,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上。

  比如,学校进步的是会给每个年级列一份推荐书目,但要求学生读后要交读后感。其实,读书的愉悦和收获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写作业的方式才能证明——这恰恰是对推广阅读没有底气的表现。请相信阅读本身的力量。当然,做读书笔记是非常好的一种习惯,我们应当鼓励但“不强迫”,这是让阅读日常化必要的一点。

  另一点是“不花哨”。不论是民间阅读推广,还是出版社或官方组织的相对专业的阅读推广,容易沉醉于某种表演化的形式。我曾经与某个重点学校谈过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但当校长介入说想要借某某节的机会,做个什么仪式总之要把这活动做大的时候,我就发虚了。借助某种形式,表演或者其他的来推广阅读确实是需要的,但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当手段大于内容时就要特别警戒了。在国外,我们经常会碰到博物馆里,老师带着学生围坐在地上,一起阅读上课,这样的氛围和态度让人向往。

  第三点是“不紧张”。我们经常看到健康专家在电视节目中指导吃喝问题,如果你一条条地照做,会有一个字的体会——“累”。有水平的专家会告诉你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下,你可以自由地发挥,简单地说,专家应该是帮你减负的。聪明的观众必会领悟。做阅读推广也是这样。有水平的专业性的阅读指导一定会让读者的阅读心理变轻松,而不是造成阅读恐慌。美育专家胡晓珮老师曾在爱心树童书品读会上讲什么是优秀的绘本。“绘”首先符合儿童的视觉特征,那些美好、柔和、层次、各种各样色彩的变化,都符合了视觉需求。“本”是根基,里面有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爱、喜乐、和平、忍耐、信实等等。在这样的原则下,我相信大人们都能选出好书。书单可以列可以推荐,但如果读者掌握了阅读的原则,完全不必紧张怕漏掉哪一本书。

  保护阅读兴趣,不仰仗别的媒体呈现阅读的趣味,尊重个体阅读选择,回到原点,让阅读成为日常,是我在世界读书日许下的心愿。

  □李昕(“爱心树童书”总编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