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句话书情

2012年04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克林顿:重返工作》

  (比尔·克林顿 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因为我热爱我的国家,因为我担心我们的未来。”克林顿的新书看上去忧心忡忡,出版之后在美国更是畅销一时。书中反思美国的经济政策、政治斗争、大国地位,甚至是教育、科技、医保等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话题,中国读者读起来,同样可以触发思考。当然,对未来表示担心的不仅仅是克林顿,知识界的担忧和思考来得更为深刻——但前总统的影响力却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恶棍来访》

  (珍妮弗·伊根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过去两周,普利策小说奖的空缺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事件,文学的多元价值、普利策奖的市场价值、缺乏令所有人信服的作品等等,都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此时回头读去年普利策小说奖的获奖作品,读者或者会有另一番感受:去年得奖之时,珍妮弗·伊根并非著名作家,却在得奖之后因为与乔布斯之间的爱情而成为话题。至于小说本身,魔方式的结构,时空转换的技巧,令人着迷,也挑战着读者的阅读耐心。

  《秋籁居琴课》

  (成公亮 三联书店2012年4月)

  从几年前成公亮那本《秋籁居琴话》开始,坊间出现了一波关于古琴文化阅读的小小潮流,细细数下来,两三年间有十来种相关作品问世,且都颇有反响。这些书涉及古琴的文化、历史、掌故等等,颇能满足读者的欣赏趣味。不过这次成公亮带来的,却是分量更重也更专业的“琴课”,有心的读者,或可以此为契机,真正进入古琴的世界。

  《草木的理想国》

  (阿来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阎连科的田园生活刚刚结集出版,阿来又带来了他的一段草木人生。多年以来,阿来总是带着一套摄影器材走在路上,随处拍下些草木风物,这些照片,配上作者意境幽远的散文,成为喧嚣都市生活中难得的休憩之所。因为印制成本的关系,书中的照片质量略显粗糙,未免遗憾,不过这并不影响读者与阿来一起追索草木的理想国,享受与花草一起的生活意趣。

  《〈读书〉十年(二)》

  (扬之水 著 中华书局2012年4月)

  扬之水关于《读书》杂志的日志,去年年底整理出版以来,成为文化界的话题之一。作者担任《读书》杂志编辑的十年,正是这本杂志在文化界影响力达到巅峰的时代,而出于当时的第一手日志资料,则为人们重新认识这本杂志和那个时代,都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由此,编辑日志续编的出版,自然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英国诗选》

  (王佐良 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3月)

  王佐良先生曾经有一本小书,《英诗的境界》,风行一时,论者以为达到中国人评论英国诗歌的极致,后来又有《英国诗史》行世,他的英诗选本,自然能赢得读者认同。全书选诗人64家,诗315首,译文大都出自名家,对于诗歌爱好者,极为方便。此书早年曾列入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今日已经难得,还好新版装帧漂亮,一样让人舒心。

  《听雨楼丛谈》

  (高伯雨 著 故宫出版社2012年2月)

  高伯雨出身豪门,却与文化学术书画界人士过从甚密,后来卖文为生,成了一代掌故大家,他翻译的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更风行一时。早些年,辽宁教育版的《书趣文丛》曾出版有高氏的《听雨楼随笔》一种,虽只是小小选本,却很引起读者的兴趣。最近故宫出版社把高伯雨的作品辑入“大家史说”系列,好古的读者又可以一饱眼福了。

  本版欢迎出版机构提供样书,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37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收 邮编:100061 新京报书评周刊开通新浪微博,请搜索加“V”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微博,欢迎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