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象万千】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年来,人们对这艘沉船的关心持续不衰。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艘船的建造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
泰坦尼克号的建造技术无疑达到了当时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号称“永不沉没之船”。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邮轮,长269.1米,宽28.1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排水量达到66000吨。其引擎为三个螺旋桨,动力来自蒸汽机,有29个锅炉,每天耗煤650吨,马力59000匹,船速可达23节。
晚清北洋水师成军时,共有舰艇25只,总吨位约为34500吨,总马力为52444匹。泰坦尼克号一只船的吨位、马力就超出了整个北洋水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时,日方击沉我“致远”舰的旗舰吉野号,舰长109.73米,排水量达4150吨,航速达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军舰,其引擎是2个螺旋桨,动力来自2台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2个锅炉。该舰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将吉野号与泰坦尼克号相比,吉野号只能算是小儿科。
若往前回溯到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则当时侵略中国的英军舰队装炮最多、吨位最大的战列舰“麦尔威厘”号载炮74门、排水量1768吨,长53.6米,宽14.5米,属英国皇家海军第三级战舰。当时最大的军舰即一级战列舰,排水量为2500吨-3500吨。
鸦片战争时的军舰,动力主要是风帆,在海军史上属于风帆时代。19世纪50至60年代,是世界海军从木质帆船向钢质蒸汽舰转变的历史时期。动力从风帆变为蒸汽机,主要是在1845年之后的十多年中完成的,其关键技术是螺旋桨的运用。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始于1802年。但是,当时还没发明船舶螺旋桨,只能在船体两侧安装蹼轮驱动,蹼轮不仅挤占安装火炮的位置,而且在战斗中极易遭到敌人炮火的损坏,因此具有很大的弱点,而且使用蒸汽机还得大量用煤,挤占船体内的空间,所以早期蒸汽轮船难以成为主力战舰。
直到1829年,奥地利人莱赛尔发明了船舶螺旋桨,之后瑞典工程师埃里克松又做了改进,1845年才被运用于军舰。在1853年开始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蒸汽动力军舰显示出了优势。
随着新式炮弹的出现,木壳军舰经不起新式炮弹的轰击,所以为木制帆船外面包上铁壳,之后发展成钢制铁甲战舰。这要依赖炼钢技术的发展。但即便是泰坦尼克号,其沉没原因仍然归结到所用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铆钉含有大量矿渣而过脆等技术问题。不过,在世界海军史上,到19世纪80年代,铁甲舰已经完全取代木质风帆战船。但在民用领域,风帆仍被大量使用。
据统计,在1873年,世界主要国家用于远洋航行的船只,总共是61429只,其中汽轮5148只,帆船56281只,帆船数量是汽轮的11倍;以吨位算,汽轮占运输能力的约23%,而帆船则占77%。尽管汽轮平均吨位是帆船的2.8倍,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运输能力都还远远逊于帆船。直到20世纪初,远洋贸易中帆船的数量仍多于汽轮,不过运输能力已逊于汽轮。
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时,英方军舰主要还是木质帆船、也没有后来出现的先进火炮,因此中英双方的技术差距还不是特别大。恰恰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十几年中,西方的军事技术急剧变革,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被迅速拉大了。
据粗略统计,1840年后的十几年中,包括道光皇帝、军政要员及知识精英在内,共有66人讲到外洋船坚炮利,将鸦片战争之败完全归因于技不如人,恰恰是这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使中国错失历史机遇。
当1840年之时,日本的明治天皇还未出生,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发生于1853年,使日本强大起来的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如果中国能从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中警醒,早日开始社会变革,中国完全有机会走到日本前面,以后的甲午战败等等耻辱也就不会有了。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冲击、凌辱,在一再挫败的残酷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船坚炮利之类的技术上有不如人之处,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总认为其他制度、文明仍优于他人,因而不能真正以谦虚的心态和开放的心胸去认识世界和文明发展的法则,以致一再错失历史发展机遇。(3)
洪振快 历史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