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笔记
在当下的都市,八仙桌不是作为寻常的家用之物出现的,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废旧家具或文物出现在北京潘家园之类的旧货市场,或者是高碑店之类的明清仿制家具市场。其实,八仙桌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面隐退是一件既值得庆贺也可怕的事情,悲喜很难一言道明。
□岳永逸(民俗学者)
将一张四方四正,坐八人的桌子称为八仙桌,与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国人的价值认同有关,尤其是与求永生、长寿的观念有关。即在千百年所谓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俗世的凡人习惯将自己比作仙界的八仙,既有似神仙之意,也有赛神仙之求。说白了,当下鼓吹的生态、环保、绿色食品都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述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相反,健康、长寿却是人类永久的追求。
通过传说、故事和浅薄的影视演绎,人们熟悉的“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在民间传说和文人杜撰中,这些由凡人成仙的八仙是随性洒脱、除暴安良、积弱扶贫、匡护正义,与弱者同一鼻孔出气的顽童。当然,人们对这八仙的喜爱,还与国人的酒文化有关。八仙个个都是酒中豪杰,不倒之翁。醉拳“醉八仙”的招式多少都与八仙有关,如: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汉钟离——跌步抱提窝心顶,等等。
可是,在长久的使用之中,八仙桌本身又强调的是一种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就是当下的乡间,遇到红白喜事,就餐的桌子如果不是圆桌,而是八仙桌,就餐者自然会按照自己认同的社会地位坐到适合自己坐的方位。上位只能是位高辈长的被尊敬的人坐,如长辈、村干部、老师、医生等等。左右两侧就是身份地位稍低的人以及陪客的座位,而与上位正对的下位则绝对是辈分最低、无足轻重的“小卒”的座位了。忝陪末座、忝列末席实际上都与八仙桌的长久使用有关。就是不是大型正式的仪式场合,儿时老少三代一家人吃饭时,爷爷奶奶始终也都是居上座的。除非是爷爷奶奶特别恩宠,小屁孩儿通常只能靠边站。
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一种时尚家具的圆桌很快全面替代了八仙桌。多数农家都以有圆桌为荣。作为老旧的标志和象征,八仙桌被乡民们主动抛弃。同期,在正式的宴饮场合出现的是老者、尊者自谦之词:“坐圆桌,不讲究这些,随便坐随便坐。”这样,从生活的最细微处,圆桌强有力冲击着一种制度,润物无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