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霍梅尔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本书原版1937年在纽约出版。德裔美国学者鲁道夫·霍梅尔接受了亨利·莫瑟博士提出并资助的研究计划,于1921-1930年间的8年(其中一年去了日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本书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均有独特价值。所做调查、照相记录方式和测量手段,以及调查记录范围之大、涉及工具和器物之多、所见样式之古老都空前绝后。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阎云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本书作者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其后在哈佛师从于著名学者张光直。他向读者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而个体的觉醒,是九十多年前五四运动那一代人就开始致力的目标。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 (潘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两年来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只要稍具良知者,都会被建筑工人的境遇所触动。城市,何时能够真正接纳他们?
《敬畏民意》(俞可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3月版)
本书收录了俞可平最新的关于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的相关学术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其最新的学术观点,包括敬畏民意、中国模式、民主治理等几大主题。将艰深的学术研究转换成现实的中国话语,俞可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无疑希望通过这本书,为中国找到一条希望和光明之路。
《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评与重构》(张千帆 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张千帆研究宪政多年,本书阐发了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精髓,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先天不足,论证了礼治与宪政在形式上的共通之处,梳理并评价了墨家与道家思想对尊严理念的独到贡献。作为新的话语体系核心,尊严理念不仅是建造中国宪政大厦的起点,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桥梁。
《中国原生态文明启示录》 (孙皓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作者认为,在秦帝国之前的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经过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的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生存范式。罗素说过,参差多姿乃幸福本源,孙皓晖可谓反其道而行之。
《文明·国家·大学》(甘阳 著,三联书店2012年1月版)
在甘阳看来,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的第一个新观念就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而21世纪的中国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代中国人是否能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甘阳研究的领域,与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颇有重合,两相参看不失为兼听之举。
商业
《红色账簿》 (马祥林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没有金钱为后盾,革命将成为无米之炊。本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中共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本书的研究角度无疑值得关注,如果和著名学者王奇生在《革命与反革命》中的相关研究结合来读,读者将会受益更多。
《货币的教训》(周其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本书汇集了周其仁过去两年于报章专栏“其仁其文”发表的51篇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以及作者以往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数篇相关评论。作者直面这一年多来货币市场和汇率政策的风云变幻,以其精辟的见解和坚锐的笔锋为读者拨开云雾。遗憾的是,周其仁言者谆谆,但现实中却是听者藐藐——谁说经济的问题只归经济?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吴敬琏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本书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著名经济学家,以及秦晖等著名学者。你可以不同意书中学者的观点,但你无法否认,这是一本讲真话的书。
《创业36条军规》(孙陶然 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教人成功的书,作者未必成功;教人炒股的书,作者可能并不炒股。本书的作者孙陶然是一位数次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书中的内容有关创业的方方面面,从创业目的到股东选择,从经营到管理,从找方向到项目细节不一而足。显然,作者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创业者——即便如此,现实中仍不免要因地制宜。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保罗·艾伦 著 吴果锦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本书是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回忆录。本书以创始人视角揭幕微软帝国创建历程,同时也揭秘了创业过程中不为人知的黑幕;书中翔实地记叙了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相遇、相惜到分手的过程。
历史传记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卡萝尔·斯克莱尼卡著,戴大洪,李兴中译 龙门书局2012年1月版)
本书作者卡萝尔·斯克莱尼卡怀着对卡佛深切的敬意和同情,耗时十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阅读了卡佛所有的作品,并走访了数百位与卡佛有关的人士,全面记述了卡佛的成长历程,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研究作家的史料。写传记,最难得的是对传主本人作品和思想熟悉,以及对史料掘地三尺、竭泽而渔的精神。本书是一本优秀的作家传记,无疑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卡佛的作品。
《余英时访谈录》(陈致著,中华书局2012年3月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访谈录中袒露出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余英时先生学术体系宏大精深,本书显然难以道尽。但是,本书的价值却不言而喻。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本书源自人大教授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在张鸣的讲述中,中国近代史变得复杂、精彩、具有颠覆性,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还原历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鲤鱼洲纪事 》(陈平原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江西鲤鱼洲在上世纪70年代初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五七干校”所在地。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工农兵学员、家属子女对当时鲤鱼洲干校生活的回忆散文的结集。这些长长短短的散文随笔,是当事人的“片断记忆”,而非“历史结论”。让学问高深的学院知识分子去从事他们并不擅长的体力劳动,无异于焚琴煮鹤——遗憾的是,这不是穿越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张聿温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围绕“九一三”事件的种种猜测、传闻和争论,本书作者考据史实,纠正误传,还原林彪出逃事件的历史,解开林彪坠机疑团,拨去林彪出逃迷雾,澄清当事人争议。当代史研究的困境在于,很多的史料尚未开放,在言说的立场和态度上也难以真正做到史学叙事所需要的超然。有关“九一三”事件,本书并非第一本,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本。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