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领导人在外媒发文的外交意义

2012年05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像李克强副总理这样在出访期间在外媒密集撰文,还很少见,这对于辅助官方外交,打造更开放的国家形象,裨益良多。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结束访欧之际,5月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期待欧洲对华更加开放合作。

  在此次李克强出访行程中,所到诸国的主要媒体上,都发表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发展,回应外界关心。例如4月26日李克强在《俄罗斯报》撰文《世代友好的邻邦 互为机遇的伙伴》,4月30日在匈牙利《民族报》撰文《真诚的友谊 互利的合作》,而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李克强明确提及希望欧洲“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海外媒体撰文,但在对外访问中如此密集的撰文,还极为少见。

  配合中国领导人对外访问,国内多部门都有参与方案,但是从这些年经历来看,领导人本人或高层的舆论经营,对于辅助官方外交,直面争议,解疑释惑,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国家形象,裨益良多。仅此次李克强访问欧洲之后,英国学者中已有不少人开始深入思考——是否需要部分修正欧洲以往对华关系的框架,超越高技术出口、人权等纠缠多年的敏感问题等。

  传统上说,领导人的对外访问,多在于精英对话,与不同国家首脑达成共识或缩小分歧。但这些年来,国际舆论中的对华态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影响各国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也的确留出了许多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如果问题累积越多,国际舆论对华态度就越复杂,如何回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坚持更开放自信的改革政策,也需要平时更加迅捷的舆论对话。因此,舆论在领导访问之后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就成为考察外交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

  更进一步说,中国不但需要开放的国际舆论对话,更需要来自政府高层的舆论经营。这是打开国门搞好公共外交的一个典型方式。

  作为政府外交的主导者、当事人,国家领导人在海外媒体上的撰文,可以被视为中国战略的平实阐释,也可以被当作对海外公众与国家领导人的面对面交流。长期以来,我国舆论习惯以传达、学习的方式进行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活动,而在当前媒体快速发展、对话日渐直接、舆论冲突也不断展现的年代,领导人既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又是最重要的政策传播者,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舆论倾听者。

  就中欧关系而言,数十年来虽有议题变化,但是总体框架和存在争议领域却比较固定。我们不缺乏学者间的对话或者领导人间的外交活动,但更加平实、更加直接的舆论经营还不多见。李克强副总理发表在《俄罗斯报》或《金融时报》的文章篇幅虽不长”,却能从中读出中国政府官员的自信和坦率,引发国际舆论的思考和辩论,这恐怕是大家更期待的外交成果。

  □石嘉(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