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北京地理·热点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北京地理·热点对话

交通微循环(一)

待疏解的城市毛细血管

2012年05月06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金喜,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交通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口的绕行指示牌,主干道上堵车的时候,很多车辆绕行这条胡同。

  ■ 对话缘起

  4月中旬,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北京市今年将投资28.4亿元加快微循环道路建设。今年年内,城六区24条微循环道路将全面开工,总长度达到14公里,预计明年全部完工。据了解,微循环道路建设主要包括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段和道路局部改造拓宽,是提高路网通达性、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之一。北京市发改委基础处副处长袁宏伟认为,从现在实施完成的道路情况看,道路通行后,对缓解交通压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与东京、巴黎、纽约等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北京的路网密度比较低,次干路、支路严重短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不畅,这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05年起,北京市大力发展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目前实现率来看,微循环道路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微循环道路占比最高才能保证交通畅通

  张金喜(以下简称“张”):我国的路有公路和城市道路两套体系。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农村公路等;城市道路大致可分为四级:城市快速路(如环路)、主干路(如长安街、平安大道)、次干路(如西大望路)和支路,有的分类里还包括其它的路。总体来讲,国内对微循环道路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指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及以下的道路所组成的路,其主要作用是疏散主干路和快速路的交通量。

  邵春福(以下简称“邵”):微循环来自于医学界,是指血管系统中直径为10-4米以下的毛细血管系统。微循环在血液循环中担负着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以及调节体温的功能,这一功能对于肌肉组织乃至人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微循环道路这个名称主要就是据此而来。城市支路的路面宽度窄,长度短,其功能是承担沿线居民的近距离出行、承接与次干路的连接、休憩、交往和消防救护、辅助灾难逃离等。

  从体系结构层面,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应具有合理的级配,即按照上述顺序长度比例逐渐提高,如同身体里的血管系统中,毛细血管的比例最高才能保持血液的流畅一样,城市道路中的支路比例也应该最高才能保证交通流的畅通;从连接关系层面,支路与次干路、次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快速路分别相连,保证连接合理;从运用管理层面,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承担长距离出行,次干路承担中距离出行,支路承担近距离出行。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应该保持上述3个层面的关系。

  北京微循环道路建设投资比较欠缺

  张:从北京的情况来看,从整体道路网到次干路、支路等微循环道路,存在着不同等级的循环不畅。综合来讲,随着北京城市的快速扩展,政府比较重视大的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快速路、主干路的建设比较重视,微循环道路建设不足。这可能是想先把网搭起来,再做微循环。但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

  为满足城市需求,城市道路规划是有一定比例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就提出五环以内规划按比例1:1.7:2.4:4.2,建快速路517公里,主干路873公里,次干路1222公里,支路2152公里,这是应达到的水平。其实,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里的推荐比例值是1:2.2:2.9:7.8。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到2020年实现当初的规划,微循环道路系统的建设与《规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如果从干道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来看的话,按照《总规》,新建道路比例应达到1:2.43,而从前几年的建设情况看,2007年是1:1.15,2008年是1:0.59,2009年是1:0.64。可以看出,我们的规划本来就降低了标准,而实际建设还没达到规划水平。这都表明我们的微循环道路建设投资还比较欠缺。

  邵:1999年之前,我在国外生活了近14年。国外大城市道路发展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它们非常注重功能体系建设,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4个等级的道路,从功能体系、结构体系和层次搭配等方面,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层面保持得比较好。回国之后,我看到北京的道路网络结构和建设情况,通过与国外城市比较,就向政府部门建议加强城市支路网的疏通与建设,以保证有合理的比例,承担短距离的出行,避免出门就上主干路而带来的主干路交通拥堵。后来,在《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2005)里,被确定为:大力扩充支路微循环系统,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靠性。

  我认为北京微循环改造工程最终也应达到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体系结构、层次搭配和使用合理的效果。其中,改造的重点是已建成区。难点,第一是疏通现有被占用的支路,第二是组织系统化的单向交通。

  老城区微循环道路改造面临诸多困难

  张:从2005年开始,我们也进行了《旧城范围内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系统组成研究》课题,研究诸如旧城区胡同的微循环道路改造是单行线还是双行线,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的比例分配,是否要有车流量限制等,使其最大程度发挥调节交通的功能。

  通过大量调研,我们发现老城区进行微循环道路建设的问题是比较大的。老城区有很多胡同,宽窄不一,最窄的胡同自行车都过不去。没有大规模的彻底改造,过去的很多胡同将不能适应机动化交通时代。

  同时,在老城区进行微循环道路改造面临非常大的困难。胡同里居民多,征地拆迁费用高,里面设施不全,管理也不太规范,还有很多是文物保护区,占地大。总之,改造牵扯面太大,做起来比较慢,只能逐步来。

  此外,我们的社区管理方式对微循环道路系统建设也造成很大困难,比如很多大的单位和小区四周有围墙或栏杆,不允许社会车辆通行,有的单位的路可能最先规划的是可以穿行的,但最终单位肯定不让。而像日本,大学很多都是融入到社区里,社会车辆是可以通过的。三四环建的小区很多也存在这个问题,小区很大,但中间不让通行。还有一个阻碍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比如信息发布设施、诱导设施等不足。

  邵:其实,“扩充支路微循环系统”作为《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确定的任务之一,北京市政府每年都把发展微循环道路作为任务实施。如2011年完成了15项微循环工程。2012年又确定了打通道路微循环45公里的任务。但是,微循环道路的建设牵涉社区社会、民生、环境和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问题,又与当前的城市道路建设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政绩考核相关,所以从成果上可以说还差强人意。

  建设交通文明是缓解拥堵的当务之急

  张:交通是个很综合的东西,不是说做好道路的微循环系统就能保证交通的畅通。我认为当下解决拥堵最重要的是建设交通文明,比如汽车两路并一路,一边一个通行最快。交通文明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措施。

  十几年前我们看到日本人在路口没人通过时还等红灯,还说他们太刻板。现在我们的交通文明也有进步,比如红灯也会停下,当然摄像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像微循环道路里很多路都很窄,有的周边也有房屋,根本看不到两边的汽车,这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快速通过。如果汽车和行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交通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邵: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措施很多,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经从“建、管、限”方面进行着交通拥堵综合整治。我个人认为,除微循环外,还应整治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停车设施、组织系统化的单向交通、提高轨道交通车站覆盖率、发展城市综合智能交通系统等。

  ■ 北京客建言

  让公共交通发达起来

  ●艾德思,德国电信中国区首席代表

  我对北京的交通情况非常关注,我们公司也在做北京交通方面的研究项目。我认为与德国的大城市相比,北京的交通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对道路没有远景规划。在德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专门的机构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我们一直在规划新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减压,甚至可能是提前五年、十年乃至十五年之后的道路。德国城市的道路网络是十分密集的,由小路支撑大路,比如从城区去机场可能会有五条大路,多条小路,而且最后不是很多条小路汇集到主路上,除此之外还有地铁、火车等方式。而在北京从三里屯去机场,除了机场快轨之外就只有两条主路了。

  二是北京的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私人车辆多了必然会导致交通拥堵,要让公共交通发达起来,并且注意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连接。还要保证公共交通的时效性,北京公共交通的时效性就不够强,比如公交车有时等很长时间才会来。

  此外,德国在交通管理方面也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比如针对大货车会有卫星定位系统,能够提前预判哪里可能会发生交通拥堵,提前让车辆分流,让大货车选择其他道路。如果大货车坚持走拥堵的路的话,是要多付费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