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人才周刊·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人才周刊·人物

听校长讲西安交大的“故事”(1)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谈及西安交大,郑南宁校长更喜欢聊聊交大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校长名片】

  郑南宁 1952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有“故事”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一流的大学不是靠各种指标、数据堆积出来的,它要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就,社会公认的杰出人物,并能为后人留下传奇‘故事’”。

  谈及西安交大,郑南宁这位工科出身、习惯跟数字打交道的校长更喜欢聊聊交大的“故事”,说说她的文化、精神和老楼旧屋里的人和事。在他看来,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所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形成和产物。

  200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迁校50周年庆典,郑南宁在致辞中没有谈学校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而是讲了四个人的故事。故事里有亲自踏勘校址,领导和组织迁校、建校的老校长彭康;有把已瘫痪在床的夫人安顿在上海,孤身一人来西安的一级教授钟兆林;有卖掉上海房产携夫人来到西安、临终前把毕生积蓄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的一级教授陈大燮;也有来到西安时还不到40岁,退休时舍不得离开,抱着亲手栽种的大树痛哭不已的老花工胡全贵。

  但要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校长却并非易事,郑南宁半开玩笑地说,“写校庆致辞时反复琢磨,后来视网膜脱落估计也跟它有关。”

  郑南宁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轨迹中带有深刻的历史印记。他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工人,1972年进入西安交大,毕业后留校。1978年,文革后首次招生,西安交大迎来了全国各地的108位研究生,郑南宁是其中之一,“当时研究生年龄差距最大的接近20岁。学校把最好的宿舍楼给了我们,就是现在的西25宿舍,被我们戏称为是交大的‘翰林院’。”

  硕士毕业后,郑南宁赴日本庆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10月,郑南宁回到交大。

  他回来的正是时候。1986年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成立,郑南宁成为研究所出名的“拼命三郎”,连看楼的老头都说,这个楼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大概就是郑南宁了。1999年,46岁的郑南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那一届最年轻的院士。

  “我是个近乎苛刻的理想主义者”

  “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 

  (下转D0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