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留学论坛特刊·2012中国留学教育高峰论坛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留学论坛特刊·2012中国留学教育高峰论坛

我们离全球化人才还有多远?

2012年05月0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向东,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姚望,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亚洲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田溯宁,宽带资本董事长
5月5日,由新京报社、腾讯网、新东方主办的2012中国留学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上千名学生及家长。
王旭明及田溯宁、俞敏洪、姚望等人现场观点争锋。(由左及右)

  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留学? 留学与全球化人才培养之间有何关系? ……5月5日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以“全球化人才与留学就业”为主题,王辉耀、俞敏洪、田溯宁、姚望等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阐述他们的精彩观点。

  ■ 核心发言

  核心观点1

  带着理想去留学

  学生到底应该以什么状态去留学?对此追问,俞敏洪认为,未来的学生应回归到鲁迅、胡适的年代——带着理想去留学,让孩子心中燃烧起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任的“理想”。在俞敏洪看来,应对中国目前存在的体制落后、贫富差距大等现实问题,需要有更加创新思想的人,这些人要对中西方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和社会制度非常了解,而这种了解必须通过留学来完成。

  虽然自身没有留学经历,但俞敏洪相信,未来在中国,留学生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目前世界级的大学体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中国大学体制进步。其次,留学有助于语言文化的交融及视野的拓展。他也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学之后再游学,以增加多文化的经历。此外,文科留学生未来在中国一定大有作为,俞敏洪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未来包括哲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人才会非常稀缺。同时,他也再次提醒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和选择。

  【追问】

  Q: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俞敏洪:国际化人才跟留学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说留学后就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没有留学经历就不行。我也遇见过很多留学生回来后眼界很窄,甚至还沾染了恶劣习气。 当然,国际化人才更容易在留学生中间产生这是必然的。因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理念,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其次是语言文化的相通。第三,在其从事的领域和专业方面,一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Q:演讲中你提到中国教学体制不足,新东方会有哪些努力弥补此类不足?

  俞敏洪:我们改变不了现有教学体制的不足,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培养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师和学生,每年资助2000名贫困学生进入新东方受培训,尽可能拉近教育不公平带来的结果。我们鼓励留学另一点原因就是,中国重点大学资源并不多,在座的很多留学生如果选择在中国进入重点大学,那么至少会多出十几万中学生上不了好大学。因此十几万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获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使中国那些付不起学费的学生进入好大学,同时我们不知不觉中也在推动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核心观点2:

  学习使我们离全球化人才更近

  “新东方现在的学生每年是300万人次,而其中大概有70%-80%的家长有一个共同问题:出国。孩子要不要出国?是初中出国还是高中出国?是到美国、英国还是到日本或新西兰?留学要考什么样的试?留学以后好就业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解释新东方为何举办此次论坛时,陈向东反而又抛出了一堆问题。

  对于主持嘉宾、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的疑问“到国外留学一年才算全球化人才吗?还是全球化人才一定要出国留学?”陈向东说,在这次大会上有几个人表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比别人有着更加强大的学习能力,“当一个人不断学习的时候,我们离全球化人才的距离就更近了。”

  【追问】

  Q:新东方以前更关注的是留学的“前端”,即把孩子送出去留学,未来对于学生留学后的就业、创业又将提供哪些服务?

  陈向东:一方面,我们会通过新东方网对留学学生进行持续跟踪服务,包括提供资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其次,新东方会联合企业走进美加高校,让海外人才了解国内企业的人才需求。目前还是比较零散的行为,未来我们希望能形成系统化的服务。第三,新东方也通过投资相关公司参与其中,比如我们投资了“大街网”,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提供更多服务。

  Q:2005年你也曾在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习,这段留学经历对你有何影响?

  陈向东:当时我是自费去的,很多人说我疯掉了。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影响非常大。借用恺撒的一句名言,我来,我看见,我征服。虽然我刚进新东方就开始教出国留学的考试,但自己完全没有留学经历和感受,只有当自己到美国学习时才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而在留学中结识的老师也让我收获颇多。现在每年我还会去美国参加两个项目,而每次哈佛商学院总裁班的创始人来中国,我们也会一起吃饭,聊美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聊著名网络课程学校Khan Academy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Q:你对全球化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陈向东:全球化人才不仅是指会讲英文或是在国际化大公司工作。全球化人才需要在熟练的外语基础上,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同时有文化认同和再造的能力。比如,我参加苹果公司年会,有来自于1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吃饭这个小细节的背后就能看出文化的考量,即当你只能提供一种快餐时就得综合考虑所有国家的饮食习惯。此外,全球化人才的特征中,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国际情怀和国际视野,有包容、妥协的能力。

  核心观点3:

  留学生肩负重要使命

  当日,姚望把当前中国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分成五类:全球化管理人才、全球化竞争人才、全球化传播人才、全球化服务人才和全球化科技人才。

  “如今我们的留学人员在国内各条战线所处的地位,发挥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姚望指出,由于他们的留学国基本是发达国家和有着深厚教育底蕴的著名大学,起点高。同时,整个社会从传统制造业社会向创新社会发展,而留学人员在全球体系中的创新点得到了培育和发展,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都让人们对留学人员寄予较高期望。

  “现在全社会对留学人员的期待有一个明确定位,就是把留学战略和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大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引进来是很成功的,相比之下走出去却不那么成功。”姚望认为,现在无论从人才储备、资金储备,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战略都越来越需要走出去的人才。

  因此留学生肩负着重要使命,就是如何能成功地使中国走出去。

  【追问】

  Q:中国学生在出国留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姚望:我认为需要恶补三方面,第一是外语,第二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的知识。在国外,如果人家发现你不那么懂中国的文化,你会非常丢脸。第三个需要恶补的是专业知识,对你的专业要有深入的、特别是专业的国际前沿的状况。你要走到前沿去接受更新的东西,你的步伐会更快一些。

  Q:你怎么看待现在很多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时就出国的现象?

  姚望:我觉得中国学生出去太早是很不好的,对学习语言非常不利,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接触可能也会有不足。

  核心观点4:

  留学能够改变自我

  “很大程度上讲,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对外来世界的寻找,不断地向外看,开始了人类进化的伟大历程。”学生物出身的田溯宁说,“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属性,就是对外界和未来有好奇心。”所以在他看来,出国留学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学习知识,也是人们希望探索未知领域的特性的显现。

  “我觉得出国留学最主要的收获是,会看到世界上完全不同的各种方面。人就是需要看到社会上不熟悉的东西,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对自己内心有更多了解。”这个过程会使人有很多改变,而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追问】

  Q:你的留学经历对你的改变是什么?

  田溯宁:我本人在留学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受益,1981年我上大学时学生物,因为我父母是学生物学的,所以我也要学生物,后来出国考试必须考生态学,这样才能拿到奖学金。1987年,我到美国才发现,美国还有一些人大学不毕业就去创业,那是个计算机的时代,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戴尔创造了计算机,我突然觉得不学生物学还有别的学科更令人兴奋。正是在留学环境中,我看到这些人,他们没有什么专业,大学也没上完,但做了对人类、对社会非常有利的事情。

  回国后,我做互联网公司,做到亚信,后来在2001年国有企业网通成立,我离开了自己的企业到了国企,并工作了8年。大概四五年前,我离开网通,自己创业做投资,我回想我这些年的变化,我自认为得到非常大的乐趣,我探索、了解了生物,做互联网,做国有企业,今天做投资,我觉得视野宽广,自信心在增强。我发现不断了解新的事物是获得自信最好的方法,会发现新的人生、新的朋友、新的创业的激情。所以,如果没有出国那个时代让我看到外部世界、看到外部很多榜样的力量,我觉得可能我很难面对这种改变。

  ■ 核心对话

  当日,围绕“归国人才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俞敏洪、姚望、田溯宁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观点。俞敏洪、姚望等认为,现在的留学生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好的机遇、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宽广的选择面, 但他们也认为在留学热潮下,新一代留学生也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留学大众化背景下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有在鱼龙混杂的海外留学资源中如何辨别与取舍;还有“富二代”的小留学生如何抵制诱惑管住内心。

  留学机遇VS挑战

  ●姚望:现在留学所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走出去;第二,留学目的国在政策上有更多优惠和鼓励,留学安全方面保护措施也比以往好得多;第三,中国能源经济大调整,需要新知识、新人才和新型培训人才。

  当然挑战也与机遇并存。首先是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期望值和你实际得到的有所差异。海归可能变“海待”。其次是国外培训机构也鱼龙混杂,被海外骗子忽悠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得多。第三个挑战,我觉得是对自身的挑战。现在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社会经验不丰富,且很多是在娇惯中长大的,离开家庭、祖国去适应新环境,面对诸多诱惑,能不能把自己管理好,能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这是巨大的挑战。

  ●俞敏洪:现在最好的机遇就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大学和国家向中国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大学。而在10年前要拿到签证去国外难度很大,到美国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挑战其实还是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心。因为现在的孩子心态浮躁,赶潮流的情况比真正追求学业理想的倾向更严重,这就导致了一大批留学生不是真正的留学生,只是为了成绩考及格,混日子,既浪费父母钱财,又浪费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把心管住,充分享受留学生活,挖掘人生的金矿。

  ●田溯宁:我为什么做云计算?因为我认为云计算代表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工业社会向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信息、数据成了最主要的资产,这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希望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到技术创新的中心区,比如硅谷,以色列。我深信,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是被动接受,而这次工业革命中国会有很大机会。新一代的云计算技术,新一代所谓的智能制造业有可能在中国创新。我觉得未来应该有很大的机遇,通过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创新,能带动新的技术革命。

  挑战则最终还是来自于内心,有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勇气参与其中。

  理科VS文科

  姚望: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来看,重点是在提高GDP,像工程师这类人才会需求比较大。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国家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整合,全面发展,因此,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需求量可能会更大。所以,很难说是学理科好还是文科好。

  俞敏洪:目前中国学生选商科较多,确实毕业后拿的工资要高一些。但我们还是要考虑兴趣爱好。中国留学生只有一个最好的出路,那就是站在中西方交融的舞台上发挥才能,尤其是未来如果在世界角度为中国做贡献,我觉得文科可能要比理科更有优势,希望有一批学生真心想学文科。

  A特02-A特04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孔悦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