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伟专栏(4月30日-5月6日)
【烦恼指数】
来自本周媒体报道。据广州日报说,“北京大学近日公布全国28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数据显示,28个主要城市白领平均‘平衡指数’为48.22,普遍‘比较烦’。其中,宁波最幸福,平衡指数为51.11;武汉最烦,平衡指数仅为46.69。北京、广州分别排在第20、21位”……“烦恼指数”一词含有专业感、术语感,可那些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甚而两位的“指数”基本与你我无关。很多时候,清晰的反模糊,模糊的反清晰。
【如果牙膏没有牙膏管你会有什么感觉】
来自财新驻欧洲记者张翃周一博文,语出《经济学人》集团CEO拉什巴斯。在题为“媒体未来路在何方”博文中,张翃介绍以著名杂志《经济学人》为个案的有关纸媒未来出路思考。在逐一给出“往后靠模式”“往前靠模式”“可读完性”等概念后,拉什巴斯提出“打包”概念:“可见,可读完性有多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牙膏没有牙膏管,你会有什么感觉?”
【群体性恐慌】
来自高考专家晨雾本周推荐,语出学者杨东平。原文标题是《给孩子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杨先生在文章中认为,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灾难性医疗支出】
语出《新世纪》周刊新一期专题,标题是“大病难愈”。针对俗称“大病”“重大疾病”等既有概念,该专题给出“灾难性医疗支出” 概念:“国际上有另外一种衡量标准,即灾难性医疗支出,其标准是一个家庭的医疗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等于或超过40%。这意味着一个即便有较稳定的收入、有相当积蓄的家庭,也将因大病而陷入困境。”依据《柳叶刀》新近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度中国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比例为12.9%,即1.73亿中国人因大病陷入困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