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怀念】
莫里斯·桑达克,美国图画书大师,代表作《野兽出没的地方》,83岁;张松林,中国老一代动画片导演,代表作《没头脑和不高兴》,80岁。两位原本互不关联的大师,5月8日同一天辞世,引来网上各大儿童阅读论坛的一片哀思。
稍稍有点年纪的读者,肯定记得小时候蹲在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看《没头脑和不高兴》时的欢乐,对于那个建了万丈高楼却忘记设计电梯的没头脑同学,更是记忆犹新。但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动画片导演张松林的名字,其实是有些陌生的。人们熟悉的,只是他的作品:《半夜鸡叫》《谁的本领大》,等等。更遗憾的是,这些经典,其实正在淡出当代孩子的童年生活。现在的孩子,谈论更多的,是喜羊羊,是功夫熊猫。
相对而言,桑达克的情况则大为不同。这位与米老鼠同岁的幻想大师,得过最重要的图画书奖项凯迪克奖,得过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安徒生奖,《野兽出没的地方》在2009年还被改编成电影和小说,作者的另一部名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被评论界赋予重要的哲学内涵,一次次进行解读。一句话,桑达克和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记忆,他更属于当下的主流文化,既属于孩子,也属于成人世界。所以,人们对张松林先生的辞世,哀思之外,还有忧伤,忧伤往日的不再;而对桑达克,怀念之余,读者更会庆幸,庆幸他留下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而且我们现在还可以继续阅读它们——此外,那么多后来的图画书作家继续谈论着桑达克对他们的影响,也让人们看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意味。
把《野兽出没的地方》与《没头脑和不高兴》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儿童文化的一个高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何一个高峰转化成了传统,而另一个高峰,却消失成了记忆。
在这里,不妨看看外面的传统。100年前的图画书鼻祖“彼得兔”,现在还是全世界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化形象,《哈利·波特》系列更成为席卷儿童与成人精神世界的文化主流,而像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詹姆斯·瑟伯(《公主的月亮》)等文学巨匠同时去为孩子们创作作品,更是一种流传有序的风气,这也直接导致了一大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久前,美国桂冠诗人唐纳德·霍尔的图画书作品《赶牛车的人》被翻译成中文,文字和画面,美得令人叹息。
对比之下,这些年,关于传统儿童美术片的衰落,已经有了太多的讨论,人们对《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名作的回忆,也已经无需再说。有些令人遗憾的是,在经典名作进入历史的同时,无论在影视还是文学层面,我们没有看到太多同样的经典作品涌现。甚至,儿童文学和影视本身,在主流文化的言说之中,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主流文化的漠视,加上本身创造力的匮乏,有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如此,我们的孩子们,将在一种怎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
我们曾经也有过儿童文化的黄金时代。丰子恺为孩子们画过插画,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更是经典名著。几十年前,大画家林风眠、关良等还为《小朋友》杂志画过封面画。遗憾的是传统最终没有成为传统。为了孩子,现在或许是到了要重新找回传统的时候了。
□涂涂(新京报文娱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