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风生
武汉的“贴牌保障房”显示,政策的落脚点和重心本在于新增房源、加强实际保障,而在有些地方政府那里却演变成了保障数据的动作力度远甚于建设保障住房。
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中,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据记者调查,本应建设保障房项目的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茅店村却没有动工。一座已建成十多年的学生公寓,被钉上了“公租房”的牌子,并称是去年开建的。去年武汉市曾以报纸广告专版的形式刊登文章,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101.98%圆满完成”。(5月9日《新京报》)
将学生公寓钉上“公租房”的牌子,只是保障房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弊病之一。据《中国经营报》4月的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此前下发的《关于建立保障性工程统计制度的通知》,八部委联合监控保障房建设,封杀数据造假,已经在执行之中。
保障房问题,面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如果非完成不可,那一定会有可观的推进,但也可能会有数字造假。
武汉的“贴牌保障房”显示,政策的落脚点和重心本在于新增房源、加强实际保障,而在有些地方政府那里却演变成了保障数据的动作力度远甚于建设保障住房。
可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最终结果不只是体现在数据上,更要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栋栋合格住房上;保障性住房完成的比例,不只是体现在政府的工作总结里,还要获得受益公众的认同。保障性住房事关公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公平、维护和谐的一件大事,必须扎扎实实予以推进,容不得任何形式的投机取巧、偷工减料。
毕竟政府责任不仅在建多少栋保障房,而在于建了多少栋老百姓能够安全入住的保障房。
□马想斌(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