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察】
从文明的冲突,到文化软实力,再到主流文化之争,理论脉络的下面,是一种“主流”的,对当下世界进行认知的方式。两年前,算不上太出名的法国学者马特尔以一本《主流》对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立刻被世界各大媒体热捧,中国的《参考消息》也以不小的版面对这本书进行解读,很显然,马特尔的调查与思考,触及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主流》现在有了中文版,也给了读者更多思考“主流文化”这一概念的空间。其实从这本书,可以牵引出两个问题,什么是主流文化?以及如何打造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当然不仅仅是流行文化那么简单,但在人们把主流文化和诸如创意产业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主流不是创造,而是创意;主流不是发现,而是生产;主流让大多数人浸润其中,却很可能由一个小小的人群打造并传播。
《主流》出版的时候,《阿凡达》正席卷全球,所以这部电影被拿来作为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范例,也就顺理成章。两年之后,我们有了另一部席卷而来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不同,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取得破纪录的成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却相对平平——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它成为时代的话题。所以,主流文化既是生意,但又绝对不只是生意。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带来与带走的东西,要多得多。
《主流》这本书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主流文化,比如好莱坞和宝莱坞的电影,比如日本的漫画,比如韩国的电视剧,马特尔努力分析每一种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有时候会有神来之笔,有时候却也让人心生疑惑。但不管作者的分析是否准确,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以大众为基础的主流文化,既对抗精英文化,也与精英文化相融合。而一种大众文化最终能取得成功、成为主流,既取决于它与大众的密切程度(也就是与精英的距离),也取决于它能否从精英文化那里继承真正的精神内核。好莱坞的流行大片,往往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类似的情感反应,正是因为它在这两个层面,同时保持着活力。
或许还可以再举一个读书人更熟悉的例子。直到去年,美国的主流阅读文化,由奥普拉打造,在她之前,引领文化风潮的是《纽约客》,再早还有《纽约书评》。这原是一个从大众到小众再到精英的排列,但在奥普拉身上,人们其实可以更多精英文化的成分,她抛弃了所谓专业,但精英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和她推荐的书之间,却又一脉相承。所以,《纽约书评》从主流转向专业,但文化的内核,在精英到大众的过程之中,却并没有丧失。
因为《主流》这本书,人们谈论主流文化的时候,喜欢上升到“文化之争”甚至“文化战争”的高度,这当然不是坏事。但在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主流文化之时,人们有必要先思考自己的精英文化。如今的流行文化,从后宫剧到类型小说,离大众足够近,离精英足够远,但在继承文化内核方面,却往往乏力得很——这样的大众文化,即使被谈论一时,离成为主流,却终究还有距离。
□涂涂(新京报阅读观察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