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传统影响现代转型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史象万千

  洪振快 历史学者

  儒家重“华夷之辨”的观念,使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世界的冲击时,很难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对待外来学问和政治文明。

  

  自近代国门被西方的枪炮轰开后,中国被迫卷入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世界浪潮中。各国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命运并不相同:有的顺利,有的坎坷。为何会这样?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现代转型的起点是传统,而各国的传统不一样,转型的基础有很大差异,命运自然也就不同。

  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学者道格拉斯·诺思注意到一个现象:同是西欧国家,英国与西班牙的现代转型命运很不一样;在西欧以外,曾是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比如美国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在现代转型中的命运也很不一样。总体来看,英国或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相较于西班牙或曾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现代转型要顺利得多。

  历史为何如此?

  按照诺思的思想,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释:决定一个社会的运行是否良好的关键是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别,正式制度提供了基本社会秩序,但只是型塑人们互动关系中的一部分约束,还有大量非正式约束存在;现代转型是要建立一套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制度,但这套新制度能否建立、建立之后能否运转良好,还与非正式制度有关;非正式制度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心智,对正式制度的建立和运转会起作用。

  因此,虽然同是西欧国家,但英国历史上有悠久的民主宪政传统,而西班牙则是专制传统根深蒂固,所以它们在现代转型中的命运并不一样;英国的殖民地与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受英国传统与西班牙传统的影响,在现代转型中表现出不一样的命运,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见,传统是很重要的,绝对不能忽视。传统作为文化基因,塑造民族心智,心智构造又影响个人行为选择,而行为选择的效果又不同,所以传统会影响国家命运。

  中国的现代转型相当艰难。究其原因,显然也与历史传统有关。有人说,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坎坷,是近现代中国人的问题,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老祖宗头上。这自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说其与传统的负面影响无关,则显然与事实不符。

  中国古代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其心智在整体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塑造,其思考世界的方法与行为的选择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近现代转型中的挫折,儒家应当担负一定历史责任,这并不是简单委过于儒家,也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古人,而只是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总结历史经验。

  近现代西方世界的崛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政治制度上的革命分不开。而儒家思想,恰恰在这些方面与之背道而驰。比如,儒家重视伦理纲常,鄙视科学技术,视科技为“奇技淫巧”,因此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又如,儒家重农轻商,于发展工商业不利。

  在对待外来事物与其他文明方面,儒家重“华夷之辨”,以华夏为文明先进,“四夷”为野蛮落后。受这种思想影响,大清帝国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认为帝国政治制度是最文明、最先进的,而其他国家都是文明层次不如华夏的“夷”。这种观念使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世界的冲击时,很难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对待外来学问和政治文明。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心智深受儒家思想塑造的帝国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即便是心态最开放的一部分人,也只是愿意承认“船坚炮利”方面不如人,再往后退最多也只能退到“中体西用”,即只是“用”(文明的器物层)方面不如人,而在“体”(文明的制度层)仍有优势,所以只需学“用”,不用学“体”。

  这种观念,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学“用”不学“体”是不行的时候,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儒家思想才被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从内心上否认和抛弃;到1905年科举制被取消,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而获得做官的功利性目标已经完全无法达到,儒家才真正被边缘化。

  钱穆认为,现代人对先人的创造物必须抱有温情和敬意。这自然是对的。但,更理性地认识中国传统对现代转型的阻力,也许更为必要。(5)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