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上一篇  下一篇

要让灾难成为社会成长的课堂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旁边评论

  时间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它不仅能抚慰人们的血泪之痛,也会消减人们对灾难和创伤的记忆。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汶川地震已过去四年了。

  在汶川地震四周年祭的特别日子,从《新京报》“京报调查”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汶川地震四年后,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包括人们认为对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都与政府的信息公开有关。

  对于地震这类公共性灾难,存在着一个长期的信息沟通与管理工作。如何与民众保持沟通,让民众了解重建及善款的情况,不仅可以减缓民众的焦虑与怀疑,也是对灾难最好的纪念。如果信息得不到完全开放的交流和沟通,不仅会催生各类流言,也会影响到民众对其他突发性灾难的关注和行为理念。

  哪个年代没天灾人祸?哪个国家能完全一帆风顺?危机与灾难不可怕,关键是面对它们的态度。有些灾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如何面对灾难却能够选择。只有对这类灾难与公共危机,采取一种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媒体和民众对灾难的认知才会趋于理性,在了解灾难真相的同时,也会维护和尊重受难者的遭遇与命运。只有这样,灾难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课堂,那些同胞的苦难和悲伤,才会转化成我们的精神财富,这是对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

  汶川地震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全民慈善的高潮,所以它的善款使用情况的公开,就变得尤为重要,甚至有象征意义。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慈善组织的约束机制,也会鼓励未来民众对慈善的热情。如何使慈善机构更具民间性和独立性,如何促使慈善机构透明、公开、高效的运行,如何完善慈善的立法与监督问责机制,如何保证慈善机构的运行让所有人放心?如果汶川地震的善款使用,能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与行动,这也是我们对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

  受苦而坚韧地活着,才能让我们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我们期望拥有人间的爱和欢乐,也要懂得分享人的苦难和悲伤。其实,灾难、痛苦、疾病、贫困、失败,何尝不是来自生命的礼物?

  □叶匡政(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