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周刊·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周刊·人物

西外“户老大”的励志人生

2012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户思社认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是一个处于相对封闭的位置,却相对开放、包容的大学。资料图片

  户思社,1960年出生于陕西大荔,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81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法西语系,并留校工作。1986至1987年在武汉大学中法合办的D.A.E.预备班学习。1987至1992年留学法国马赛第一大学,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西语系任教,后历任法西语系副主任、校科研处处长、西安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等职。2005年3月,任西安外国语学院院长。2006年3月,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

  在西外,学生们之间流行着一个关于“户老大”的励志故事。户老大本是西外的一名图书资料员,每天早上7点到资料室后,他整理好图书资料就开始刻苦学习法语。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留法博士,回国后在西外任教,最终,他成为西外的校长。

  这就是每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学长会向新生讲述的校长户思社的故事。

  看起来颇有亲和力和文人气质的户思社笑着说:“我不是老大,我只是来创造条件,让学校运转得更好的那个人。”

  “我欠武大一份情”

  1978年,本想上兰州大学化学系的户思社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被调剂到了西外的外文图书资料专业,在这之前,他从没学过一句外语。“一进大学我就想着要考研,但外语专业考研需要学第二外语。大学刚开始,我们学了一学期英语,后来老师说法语、德语、日语也需要人,我听说法语跟英语比较接近,就选择了法语,英语成了我的第二外语。”就这样,喜爱理科的户思社阴差阳错学起了法语。

  根据与学校的协议,毕业后户思社留校在法语资料室当资料员,这时的他仍然把读研作为目标。户思社记得,那时过了春节才考研,学校放寒假后,整座楼里都没人,他就把大门一锁,一个人在里面学习。

  “到了晚上,整个教学楼一片漆黑,除了我空无一人,很多时候很寂寞。但我还是坚持了下去。”户思社认为,这段经历的重要不在考研成功与否,而在于它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这对我日后做学问和做校长是很重要的,面对困难我有更强的忍力和耐力。”

  1986年,户思社进入武汉大学中法合办的D.A.E.预备班学习,次年留学法国马赛第一大学。这段留学经历使他得以接触了充满创新、包容和博爱的异国文化精神。“在跟国外思想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也越发突出,两者兼收,让我的接纳意识大大增强。”

  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根据合同,户思社本应回武大工作,但他一位法国留学时的老师对他说,“你必须回西外,那里更需要你。”加之西外法西语系老领导的盛情邀请,最终户思社回西外任教。户思社说,“西外给了我很多机会,但我欠武大一份情。”

  在坚韧、开放、包容中发展

  回到母校,户思社开始专注于西外的建设发展。

  户思社对现代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博客、飞信、微信、微博等学生常使用的东西他都接触过。

  据说申请开通西外官方微博时,教职工怕学生留一些过激言论,影响学校声誉。但户思社坚持开通学校微博,“我们不能怕批评意见不好听,要知道中国的进步,也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指责与刁难。”西外的BBS他也经常看,他说论坛上的学生真实而可爱,通过论坛他也了解了不少学校存在的问题。户思社说,“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学生在慢慢成长和改变,这让我会觉得这所大学是成功的。”

  他说,我们关注这些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并希望它们转化为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东西。“西外有一个英语写作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把论文、推荐信、自荐书等写得更好。学生通过一些现代联系方式来约老师,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做不到的。”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行政事务繁忙,户思社每学年还会安排一学期的课程,一周上两节课,他认为校长也应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会利用空闲时间思考,周末、假期会做些学术项目,做学术能让人沉静下来。”

  作为研究法国文学的专家,户思社业余喜欢泛读文学和哲学书籍,他感叹文学能让他在办学的过程中充满想象力,弥补单纯逻辑思考的不足。“以前搞学科建设时,老师们争论中文学院和汉学院都是教授汉语的,为何不合并?我那时就把两个学院想象成不同的东西,中文学院对内,汉学院对外,各有特色。当时国内高校中有汉学院的很少,汉学院中也还没有对外汉语专业。”

  坚韧、开放、包容,是师生对户思社的评价,也是西外正在形成的精神内核。(下转D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