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核心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核心报道

缉毒警的血色生活

●中国禁毒队成立30年,破案25万起,缴获毒品200余吨 ●他们生活中有枪战、卧底、死亡,以及依旧严峻的毒情

2012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第一支禁毒队成立于1982年。今年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称,缅北地区鸦片种植有反弹趋势,毒情严峻。
资料图片
中国缉毒警在云南边境线处检查过往车辆。
警员秦华曾遭毒贩扫射,腹部中两枪。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摄
2012年5月,西双版纳警方缴获25公斤麻古。

  ■ 核心提示:

  金三角毒枭糯康于5月10日晚被押送至云南。金三角的毒品一直对云南等地产生影响。中国为禁毒于1982年成立第一支禁毒队,这支队伍至今,已抓获嫌疑犯32万余名。

  30年来,他们所面对的毒贩,武器日渐精良,这支警队已有360多人因伤躺进医院,40多人牺牲。他们生活里,有着惊险片的所有要素:枪战、卧底、恐惧、终身残疾……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必须记得毒贩集团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缉毒警面对的形势依旧严峻。

  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近来武装贩毒呈上升趋势,境外毒品种植呈反弹之势,在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由低点的十几万亩反弹至五十余万亩。

  照片泛黄,李景华摘下眼镜,眯着眼。

  “这几个牺牲了,这几个负伤了,还有这个因压力大自焚了……” 她的手指在照片上慢慢滑过。

  她说:“照片是1982年拍的,禁毒班学员合影,当时70多人,现在仍干禁毒的,算上自己,只剩三个。”

  李是一名云南缉毒警,也是1982年中国首个专业禁毒学习班的成员。

  三十年来她和她的搭档们工作在云南的城市、乡村以及飘着浓雾的边境线。若走进他们的生活会发现,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人在工作中负伤,有些人伤势严重——子弹贯穿腹部、肢体被爆裂的手榴弹碎片割开。死亡会经常出现,至今已有40多人牺牲。

  “破案2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缴获毒品200余吨。”尽管如今云南缉毒警的职业训练和安全保护正不断加强,但死伤率仍是其他警种的数倍。

  危险的职业

  李忠华缉毒时被手榴弹炸飞,脸上至今留有小弹片;他们常说活着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警员李忠华的脸上有一道疤,他曾是一名缉毒警,多年前一名毒贩在他面前拉响了手榴弹,闷响过后,他和四名同事被气浪掀起。

  十余块弹片刺穿李忠华的左半身,脸上留下一道无法消失的疤。至今无法取出的小弹片,还嵌在他的皮肤里。

  李有些耳背,手榴弹的响声损害了他的听觉神经。

  聊起这次爆炸,李对自己的伤情不以为然,他说“爆炸造成五人受伤,其中两位兄弟在他面前慢慢死去。”

  如今,李不在禁毒一线工作,开始掌管警用防护用品,比如防弹背心和防弹头盔。对这项工作,老警官做的很投入。他说,当年要是有这些玩意,兄弟们就会少死很多。

  事实是,近年来,为对抗呈上升趋势的武装贩毒,警方加大对缉毒警员的保护工作。每逢设卡时,防弹护具必不可少,在一些警队还配备了能够抵挡冲锋枪子弹的“芳纶(凯夫拉)防弹衣”。

  尽管警局不断加强对警员的保护,但一些缉毒警仍身处危险边缘。

  他们说,多数情况他们没法穿防弹背心,道理很简单,在秘密办案时,穿着防弹背心就等于告诉毒贩“嗨,警察来了”。

  此外,他们经常要在热带雨林里爬上爬下,没有几个人能背着几十斤重的防弹背心走很远。

  在热带雨林,追捕毒贩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工作,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受伤,甚至丢掉性命。

  警员们说,一旦走进原始雨林就很危险,不但要提防持枪的毒贩,还要忍受铺天盖地的蚊子、蚂蟥、毒蛇以及树林里鞭子一样长满倒刺的藤蔓和腐叶下的溶洞。

  据说近十年来,为此受伤(含轻伤)的人次已经接近六千多次,死亡20多人,而在一线的警力也就是两千多人。

  “如果抓捕是在夜间,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一位曾在办案时掉进溶洞的老警员说,溶洞里很黑,布满了不知名的毒虫。当地人说,这名老警员很幸运,多数掉进溶洞的人不是摔死就是被毒虫咬死。

  崔波(化名)是一名1982年出生的缉毒警,在不久前的一次缉捕行动中,他看见一个毒贩朝着另一位同事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我心里明白,工作时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他说:“早就习惯了。我从来不和家里人聊工作上的事情,只说开心的事。”

  崔波长得又黑又壮,他的T恤上写着“张三疯,快乐每一天。”

  几乎所有缉毒警都很乐观,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心,这样牺牲了才不后悔。

  这些乐观的警员要面对的现实非常严酷。毒贩在漫长的边境线和灯光闪烁的城市里夺走他们的生命。

  “有些人被枪打死、有些人和毒贩一起掉下了悬崖、还有些人被手榴弹炸死。”一位云南禁毒局的宣传干部说,自己很不愿意回忆这些同事牺牲时发生的事情。

  “也没什么可怕的,”另一位缉毒警说,“危险让我们大家亲如兄弟。”

  兄弟

  缉毒警们将毒贩逼至悬崖,毒贩掏出枪,警员刘念扑上去抱着毒贩滚下山崖

  澜沧江上,秦华把巡航的警用快艇开得飞快。颠簸的快艇里,两块糊在舱顶的方形人造革微微抖动。人造革下,挡的是拇指粗的弹孔。四年前,湄公河上的毒贩用机枪把船射出26个洞。当时秦华也在,身中两枪。

  遇袭时秦华所在的警船共有六人,让这位警官骄傲的是,毒贩用枪扫射了近8分钟,没枪的警员们始终像兄弟一样相互守护。

  为了把船开走,他爬向驾驶台,连中两枪后,政委冲了过去,周围是嗖嗖的子弹。为了给受伤的兄弟包扎,警员柯占军在船舱里蹭来蹭去,子弹击碎挂在身上的水壶和手机。

  事后有人问柯占军怕不怕,他没多说,只是憨憨地笑。

  柯占军1981年出生,是一位爱说爱笑的哈尼族小伙。警员们说,小柯笑起来脸上有酒窝,很阳光。前不久警局特意选了他的照片作为局里网站的形象照。

  不过,如今再也见不到柯占军的笑容了。

  2012年2月,在一次缉毒行动中,为保护同事,柯占军用身体挡在持枪的毒贩面前,后者向他的头和胸连开两枪。

  柯占军的死让前来慰问的西双版纳州州长落泪。遗体旁,州长感慨,没有在小柯生前和他握手。面对州长的感慨,柯妻哭了。她说,占军的手已经凉了。

  秦华记得送别柯占军时,警队整整放了120枪,柯的办公室至今还保持着原样。

  罗晓生(化名)是一位大眼睛的禁毒队长,他坚信没有什么能够破坏缉毒警之间的友谊。

  几个月前,他所在的队伍进行了一次抓捕行动,一位叫刘念(化名)的警员,拼着命把大家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

  当时的情况是,在边境线上,警察截住一辆载有毒品的皮卡。车被逼停在悬崖边,警员们围了过去。罗清晰地记得,毒贩的车门打开后,一支M4冲锋枪伸了出来。距离毒贩最近的是刘念,面对枪口,他像弹簧一样扑了上去,M4没有打响。刘念抱着毒贩滚下了山崖。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位老缉毒警说,有人为同事挡过刀子;还有人为同事挡过子弹,甚至手榴弹,总之当缉毒警面对危险时,人们想的总是,怎么能让大家安全,而不是自己。

  这样一群人

  缉毒警必须毅力顽强,卧底时才不会说梦话、泄露身份;记忆力要强,要记得毒贩集团每个细节

  面对摄影师的镜头,缉毒警们会下意识地挡住脸。他们习惯把自己隐藏在公众视线之外,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是对毒品的憎恨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或许你们认为毒品没什么大不了,但对我们来讲,它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少数民族的警员说,前些年毒品泛滥时,景颇族的寨子里人一个接一个地减少,为什么呢?人都因为吸毒死光了。

  据云南媒体报道,在云南省边界,一个250多人的寨子,因为吸毒死亡的人数达到40多人,人口呈现负增长。另一位警员则说,有些人一旦吸毒成瘾,为了毒品就会丧失人性,男人抢劫、杀人;女人卖淫、盗窃,甚至不惜卖掉儿女。“就是为了换点钱,来上那么两口。”

  “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感觉呢?你清楚,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知道这件事很多人不敢做”。一位曾被毒贩用枪击中腹部、又回到禁毒一线的警员,如此评价自己的生活。

  他在禁毒一线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危险过后都会把自己喝的酩酊大醉,他的工资是每月3200块钱。

  除去使命感,缉毒警还是一个对个人素质要求极为严格的群体。每一位进入这个群体的人都会接受考验。

  50多岁的杨富是一位高级警员,他的同事管他叫“割马草”(曾经在境外卧底,为毒枭放马)。

  杨富说,选拔缉毒警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有些新人会被要求制定一个抓捕毒贩的计划,并向领导汇报,借以考察其思维是否缜密。还有些人会被带到看守所参观,四五天后,他会被要求详细回忆关于毒贩的每一个细节,例如有什么面貌特征,有没有刮胡子或者脚上穿着什么鞋。

  在危险的环境,铲除潜在的问题尤为重要。曾任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的杨富说,缉毒警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记忆力,卧底时为了防止说梦话、泄露身份,整夜不睡是常有的事情。更关键的是要记得毒贩集团里的每一个细节,否则回来以后就无法形成调查报告。

  与缉毒警聊天十分舒畅,这些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遮遮掩掩。

  “你说怕不怕?当时一定不怕,因为只想着要活下来。”杨富说:“可每次枪战或危险过后,只要一个人在家,想起毒贩和枪战,心里都会哆嗦上一阵。”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不适应这样的环境申请离开。

  一位警官记得,有一次毒贩引爆了手雷,被震晕的警员们苏醒过后发现,地面上残留着一条大腿。这次经历让一名警员失眠了数日,随后申请调转了部门。不过,更多的人选择留下。

  和许多受过伤的警员 一样,张鹏(化名)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警察。“制服,手枪,样样都很威风”。

  不过数年前,他体会到警察威风的另一面。为了缉毒,他和几个兄弟隔着澜沧江与毒贩对射。交火中,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大腿,医生说偏一厘米大动脉就断了。

  “医院里,我发誓伤好了就再也不当缉毒警,可我还是回来了,一直干到现在。”

  这条路很长

  5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通报,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反弹,毒情依旧严峻

  尽管缉毒警本身很乐观,但有些时候,他们的故事很悲壮。

  2007年3月25日,云南省盈江县一个叫做月亮石的地方,发生一起惨烈的毒贩袭警事件,这次袭击中,三名警员牺牲,三名警员负伤。

  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本来想设伏毒贩的警员,却遭到对方的伏击。当在原始森林里,呈品字形设伏的警员准备缉捕毒贩时,AK47的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这是一场呈一边倒的战斗,在密集的子弹和不断爆炸的手榴弹压制下,手持64式手枪的警员们被迫退到一块巨石后防守。毒贩的针对性很强,第一轮射击就打中了手持79式微冲的警员,他是警队里的唯一重火力。

  冲锋枪哑火后,警员只好用手枪还击,不过换回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伤者。

  “火力跟不上,打枪只是象征性的,隔一会打一两枪,尽量保留子弹,震慑对方。”一知情人士回忆,袭击持续10分钟后毒贩撤离。随后,缉毒警也开始组织抢救伤员撤退。

  这次袭击共造成三名警员死亡,三名警员负伤。由于山高路远,急救措施不够,一位因失血过多牺牲的警员的临终遗言是“这路怎么这么长……”

  对于牺牲的民警,云南省公安厅一负责人负疚良久。这位参加过越战的大嗓门的高级警官说,他至今仍记得去年一个教导员在抓捕行动时和毒贩一起坠崖,遗体找到时,手还紧紧抠着毒贩的胳膊。

  他说,民警的牺牲换来的是,破案2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缴获毒品200余吨。

  5月8日,西双版纳公安局,李景华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和记者拉起家常,她语速平缓,手指慢慢滑过相片。

  她说,“这几个牺牲了,这几个负伤了,还有这个因压力大自焚了……照片是1982年拍的禁毒班学员合影,当时70多人,现在仍干禁毒的,算上自己,只剩三个。”

  就在这一天下午,云南省公安厅向前来采访的媒体通报了近期的禁毒形势。通报会上公安厅的官员强调,近来武装贩毒呈上升趋势,仅2011年一年西双版纳就查获武装贩毒11起,此外境外毒品种植也呈现反弹之势,在缅北地区鸦片种植面积已由低点的十几万亩反弹至五十余万亩,总体来说“毒情严峻”。

  □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云南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