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察】
关于《大河尽头》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
说它简单,是因为洋洋洒洒40多万字其实讲的就是15岁的婆罗洲沙捞越邦古晋少年永,和他的荷兰洋姑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踏上大河溯源之旅,若干年后,永坐在台湾的书桌前,用文字写下这个故事,讲给他心目中永远长不大的小缪斯朱鸰。
熟悉李永平作品的人,对朱鸰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早在《海东青》里这个小女孩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多年里朱鸰始终没有长大,始终停留在八岁。朱鸰是确有其原型的,多年前还在台大外文系当助教的李永平每天下班路上都能在古亭国小旁边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那里写东西。他和小女孩聊过天,后来有一天女孩家就搬走了,他也没有再见过她。于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朱鸰就永远停留在那个年纪,永远不会长大。她机灵俏皮,在《大河尽头》里和“永”有着许多对话,她总急不可耐地想知道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然而《大河尽头》又是不简单的,里面蕴含的许多深意,不知道八岁的朱鸰是否会懂得。少年时代李永平最深刻的印象是到加里曼丹岛度假,这成为了他构思《大河尽头》的基础。整个婆罗洲分为三部分,西北部是沙捞越,北部是文莱,东北部是沙巴,这三邦占了婆罗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由英国人统治。其余四分之三在南部,当时是荷兰人统治。战后,南部变成了独立的印尼共和国的一个部分,就是加里曼丹。
李永平至今仍是用纸笔书写,他并不接受电话采访,坚持通过传真或是邮寄信件的方式完成这次访问。对于“马华作家”这样的标签他一直并不认同,也曾经多次强调如果称呼他为“华文作家”他会更高兴。在采访的最后,他果然对“马华作家”几个字打上了引号。
至于大河尽头、生命之源,到底还有些什么?他说,不外是个“缘”。
□姜妍(新京报阅读观察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