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访谈
下一篇

“盖洛普”是如何调查民意的?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吴涛 美国盖洛普(Gallup)中国首席咨询顾问。

  据人民日报报道,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经济腾飞的金砖五国中,巴西、中国及印度的多数受访者对生活水平表示满意;只有中国的受访者过去三年对生活水平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只有巴西和中国的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改善。

  盖洛普是美国一家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咨询公司,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盖洛普为何发起这项调查?相关数据是如何调查的?作为国际知名的民意调查机构,又是如何保证调查的科学性?

  为何做国民满意度调查?

  新京报:盖洛普为什么要做“金砖国家国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吴涛:这是盖洛普一个比较广泛的调查项目,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是固定每年都会做的调查,每一年都会有新的数据发布出来。刚刚发布的是2011年对金砖五国调查的数据。

  目前发布的数据,只是我们整个调查研究计划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一些相对更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可能国内的公众对“金砖国家”话题较为关注,所以一些媒体选择报道了相关的数据。

  新京报:这个调查是自主调查还是受雇调查?

  吴涛:属于盖洛普的自主调查。

  新京报:自主调查要耗费不少成本,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目的是什么?

  吴涛:要说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盖洛普出于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的考虑,进行这些调查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的过程,利用一些持续的主题调查,彰显对社会的关注,凸显自身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品牌树起来以后,必然会带来一些商业调查的机会。

  另外,就是利用调查数据提供有价值的报告,一些感兴趣的机构,会付费购买你的报告,其他的一些研究也是可以结合使用的。

  新京报:关于中国的调查怎样?

  吴涛:涉及中国的这一部分调查,是2006年开始做的。盖洛普对中国的全国性调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94年到2006年算是第一阶段,基本上以全国范围公众消费者行为研究为主,选择这个为调查对象,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中国的民众更关心物质生活层面的东西,比如衣食住行,比如家用电器之类。

  从2006年到现在算是第二阶段,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需求变化了,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层面,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感受,包括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经济的满意度,盖洛普的调查研究方向也随之调整。

  调查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新京报:调查有很多方式,上门访问、街头拦截、电话询问、网络投票……盖洛普采取哪种方式进行调查?

  吴涛:这些都是目前调查市场常用的方式,但盖洛普认为,调查分为两类,科学类调查和非科学类调查。

  科学类调查就是说,我所调查的人群,必须能够有效地代表社会整体。关于中国国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我们每年要在中国抽取3500-4000个样本,才能有效代表中国13亿人口,才能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才能参与国别之间的比较。

  新京报:就以此次“金砖国家国民生活满意度”在中国的调查为例,盖洛普是如何调查的?

  吴涛:样本量上,我们选择3500-4000个;调查时间上,由于每年都会做,增加新的数据,具体时间不等,一般要几个月的时间;调查方式上,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采取电话采访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城市,登门访问的难度很大,北京近年来新建很多高档小区,管理很严格,而这些小区的业主又代表着中国的中产阶层,所以电话采访的话,能更有效代表整体。

  另一种是在北上广之外,我们基本是采取入户访问的方式,因为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可能电话还没有完全普及,如果电话访问,一些没有电话的家庭就会被排除在外。

  新京报:盖洛普的入户访问怎么访问,你经常做吗?

  吴涛:入户访问是盖洛普的主要调查方式之一。就入户访问而言,也有很多学问。

  我本人也经常到外地去调查,比如前几年我们随机抽到新疆下面的一个县,这个地方到乌鲁木齐坐火车还要十几个小时,到了县城还要到一些村子里面去,然后具体到某一户人家。即使到了这个家庭,也不是要对第一个给你开门的那个家庭成员进行访问,而是通过与这个家庭的成员沟通,随机性选择家庭里的一个成员,整个就是一个“随机调查”的过程,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样本能有效地科学地代表整个群体。

  新京报:今天的资讯相当发达,是否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采取传统的调查方法?

  吴涛:调查方式不是考虑传统与否,而是科学与否,调查机构需要根据科技和市场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调查方法,原来我们基本都是采取入户访问的方法,当大城市的居住方式改变后,我们也对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在北上广采取电话访问。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你随意在街头拦截也好,网上发起调查也好,都只能部分代表所要调查的人群。

  如何保证调查的科学性?

  新京报:现在的调查机构有很多,各种调查报告也屡见不鲜,其实很多人都担心,如何才能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吴涛:我们的调查抽样方法,从科学性上来讲是一致的,而且调查的问卷、测评的指标也是一致的,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一个问卷,而是可以进行比较的,金砖五国可以比较,全球150多个国家也是可以比较的。

  新京报:目前大家看到的调查,似乎是以网络调查、街头拦截的方式更多一些。

  吴涛:每一次调查都有它的目的和关注的人群,比如说现在某个机构想尽快知道公众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灵活使用调查方法,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不少调查也要考虑自身的时间、费用、人员等因素,这样的结果,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主要是它所调查的那个群体的看法。

  反过来说,这样的调查结果能否放大到整个中国,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那就不太可能。因为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互联网,即使有互联网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在网上很活跃,包括现在上网的群体中,年轻人多一些。当然,很多调查不需要,也没必要调查全体中国人的看法。

  新京报:那什么是科学的调查,是不是要保证每个人被抽样的机会均等?

  吴涛:对,我们以前主要是入户访问的形式,现在也有电话访问、网络访问的形式,调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原则没有变,就是“随机抽样”原则,简单说就是所有的被访者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比如现在你要调查的群体是1000人,你就要保证这1000人中每个人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不能说按照你的调查方式,只有100人或500人有被抽中的机会。比如用电话访问的方式,家里没有电话的就会被排除在外,比如用互联网投票的方式,那些没有互联网和网上不活跃的人群就会被排除掉,这样的结果就不能说是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的。

  新京报:盖洛普发布报告时,会不会考虑公众的反响,比如说某个调查数据发布后可能会引发质疑?

  吴涛:这种情况当然会有,永远会有,从调查存在的第一天就有,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会认为调查出来的结果和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实这很正常,这也是社会为什么需要科学的调查。因为个人的看法和感受往往是一种假设或者猜想,只有经过验证之后,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比如说美国的总统选举,到底谁能当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哪个判断才是客观的,也是必须调查之后才能知道。好就好在,这个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经过时间来验证的。

  新京报:会因为担心受到质疑而修改数据吗?

  吴涛:当然不会,所谓科学的调查,就是不管哪一个调查机构来做,只要方法是科学的,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差不多的,这个结果是可以比较的。也正因为大家可能会对某些数据有想法、有看法,所以才需要做持续的调查,这样才能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果。

  调查流程

  项目研究方案:包括调查项目的背景、意义、内容,直接体现在问卷上。问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因不同群体对同一个问题看法有区别,在后期数据分析时可能会有价值。

  抽样方案:主要围绕调研目标人群,在目标人群中选择样本框,样本量会受经费影响。比如本期汶川5A景区的调查,所有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所以没有抽样的问题。如果只想了解北京市的某个问题,样本就要选择北京市的。

  执行方案:落实具体的调查方法,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定性一般有访谈、座谈会,定量的一般有入户、拦访、网络、电话等调查方法。

  数据复核:复核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复核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一般先抽样复核,如果发现成功率不高,就要加大复核率。

  数据录入:这是一个技术环节,运用EPEDATA软件,可以有效提升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有时访问员粗心大意可能在录入中出现错误,软件录入就可以防范这种粗心。

  数据分析处理:这是调查最关键的环节。主要分描述性数据处理和探索性数据处理两种。描述性的比如对某个事件的态度,男女关注的程度是多少。探索性的会涉及到运用一些统计原理和方法,寻找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比如对某个事件男女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有时候分析出的结果和常识有悖,这时要结合实际去解释,解释不通,可能是方法或数据有问题,也可能客观情况就是这样。

  模型验证:靠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种专业的调查手段。比如满意度调查有很多计算方法,但不同方法结果可能有差异,这时就需要运用模型进行验证。

  主要结论:经历过前面一系列程序,除了数据得出的结论,还要根据专业积累等非数据层次得出结论。

  □新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