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重点(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重点(三)

社区医院年内拟增编7000人

社区卫生机构编制新标准出台,根据服务、人口床位等安排人员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今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北京医改的重点是着力抓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另外,今年还是全面深化医改的关键之年。今年北京的医改任务中,除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外,还将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昨天,北京市编办表示,5家被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会重新核定编制数量,人员拟有所增加。

  另外,今年北京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年内拟增编7000—8000人。

  试点医院将增人手

  昨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发布会上,北京市编办副主任左铭飞表示,针对5家被纳入试点范围的公立医院,编制部门将会重新核定编制控制数量。

  “会按照医院床位、服务量等指标进行测算。”他介绍,根据目前的情况看,试点医院将会整体增加医务人员的编制。

  据悉,编制部门确定人员数量之后,各试点医院将可在编制控制额度内进行自主定员、按需设岗,并按照岗位设定薪酬。

  社区医院大幅增编

  今年,北京市医改任务中,特别提出将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左铭飞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会大幅度增加编制。今年年内,预计将会增编到位7000人至8000人。

  目前,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编制标准已经出台。左铭飞介绍,根据编制标准规定的指标,各个区县将结合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人口、床位等,作具体测算,并进行动态调整。

  此外,针对很多社区医院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问题,北京还将进行社区医生绩效工资改革,调整医务人员的工资结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价格调整、医疗保障等方面,今年北京也将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

  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也被列为今年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人才方面,北京将会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并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改革试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如何培养、如何管理,今年将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 北京新医改三年

  1 处方

  破解大医院看不上病

  举措

  预约挂号、无假日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分级就医

  大医院就诊能力提高25%

  就在2011年,北京医疗服务总量刚刚经历了一个10%的增长,达到1.6亿人次。这个数据换算到每天,就是40多万人次在北京看病。

  北京共有66家三级医院,医改前,多家医院资源在周末的使用率几乎为零。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算了一笔账,对于一个星期“上5天休2天”的医院,如果将双休日两天都“激活”,相当于在一年之中增加了25%的时间。

  2010年,北京开始试行无假日门诊。实施后的首个端午节,积水潭医院求诊患者排起长龙,人数不逊于平日。

  为了缓解医院大厅人满为患的情形,北京提出鼓励预约挂号。去年7月28日,北京正式启动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纳入了北京88家二三级医院。

  “效果非常明显。”朝阳医院医务部一名负责人表示,原先医院每天八九点的“早高峰”,一步一挪等长队的情况好转了很多。

  此外,北京还要求主任医师出诊次数平均每周不少于三个半天,副主任医师出诊次数平均每周不少于五个半天,使医师整体出诊时间提高50%。

  根据市医改办公布的数据,北京通过推行预约挂号、无假日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分级就医等举措,大医院就诊能力提高了25%。

  2 处方

  破解社区看不了病

  举措

  医保向社区医院倾斜、安全全科医生、家庭式医生服务队

  社区医院分流就诊达四成

  “家庭医生”这一概念最早源自欧美地区。2009年北京启动新一轮医改之前,这个名词对很多人而言,还很遥远。

  现实情况是,北京当时已建设了3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居民却仍然挤破大医院的门槛。

  对于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分工”构想,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形象地描绘:“大医院大夫坐在台子上看病,社区医院医生应该进老爷爷家里去。”

  为此,北京提出打造“家庭医生”构想。每支团队安排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他们可以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测血压、健康教育、疾病咨询、慢病管理等服务。

  今年3月底,北京已经建立了3180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他们将可为79万户居民、161万人提供“进老爷爷家”式的医疗服务。

  北京还通过建立医保向社区医院倾斜的政策,鼓励居民先到社区看病。

  2008年起,北京的医保政策已经开始明显地“照顾”社区:在职职工大医院门诊可报销50%,社区提至70%。2010年,社区门诊报销比例调至90%。

  3年间,北京逐步实现了就诊人群向社区转移。最新数据显示,基层就诊人次比例已从原先的5%,提高到42%。

  去年,家住左家庄的常女士因牙髓发炎,剧痛难忍,跑到社区医院挂了个号。

  “没想到,社区医院并不差。”她到新源里医院口腔科,很顺利地做了活髓切断手术。她还发现,社区医院的医生已经和不少前来看病的居民成了朋友。临走,病人还拉着医生一个劲儿聊。“跟大医院真不一样。”

  3 处方

  破解群众看不起病

  举措

  医保建立门诊报销、提高医保支付限额

  大医院住院费十年首降

  杜秀萍的家庭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

  这位退休的“老北京”家住在天桥街道,曾整天发愁“看病贵”——母亲一年几千元门诊花费,孩子有个小毛病就随便买点药,“根本不敢敞开了看病。”

  随着北京2007年建立“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2008年建立的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近3年来,北京对于医保制度又进行了制度优化。比如建立门诊报销制度、提高医保支付限额,等等。

  2010年,北京宣布整合“一老一小”和无业居民医保,同时建立“一小”和无业居民的门诊报销制度。那年起,杜秀萍的孩子可以放心到正规医院看病了。

  “比起3年前,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平均下降了20%以上。”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介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三类基本医保制度中,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从70%提高到85%以上;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均达到70%左右。

  市卫生局近日统计发现,北京患者住院费减少了。

  和2010年相比,2011年,北京住院患者人均少掏了药费586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北京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出现了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同时,门诊费用也出现了近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平均每张处方为患者节省了4.8元。

  ■ 引言

  “群众看不起病、社区看不了病、大医院看不上病。”3年前,北京新医改启动时,副市长丁向阳指出“医改3件事”。

  为此,3年间,北京推行大医院双休日门诊、强化社区医疗服务、普及预约挂号等服务模式改革;成立首医委、医管局等管理机构;实现城乡医保全覆盖,缓解就医负担。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温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