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北京新闻·社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0:北京新闻·社会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因病逝世;数千人聚集八宝山送“万里长城第一人”最后一程

剪一缕白发留念 惜别“长城卫士”

2012年05月2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一名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市民手捧罗哲文的遗像。 元良 摄
家属和亲友在罗哲文的遗体前默哀。5月14日晚,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因病逝世,享年88岁。昨日,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千人士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为罗老举行追悼会。实习生 刘梦 摄

  新京报讯 “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挽联上的36个字,概括了他忙碌的一生。

  5月14日晚,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昨日,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千人士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为罗老送别最后一程。

  上千条挽联数百只花圈摆满礼堂

  8时,东礼堂外站满了送别的人群。一些与罗老生前交往较多的文博专家、政府官员早早赶来,到休息室看望罗老的家人,其中包括文保专家谢辰生,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手捧印有罗老遗像的悼文,一名身着素衣、胸戴白花的市民默默伫立在广场上。

  罗老躺在鲜花丛中,胸前围着他生前最喜欢的围巾。遗像中,老人仍然是那副娃娃脸的笑模样,颈上挂着他出门从不离身的相机。上千条挽联和数百只花圈摆满礼堂。

  近10时,送别仪式接近尾声,处于队尾的罗老弟子步入东礼堂。数十名弟子站成三四排,双膝跪地。棺盖即将合上时,一名站在最前面的弟子不停地呼喊着“罗老!罗老!”泪流满面。

  子女剪下罗老一缕白发留作纪念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回忆,每每有事找罗老,他总是有求必应。这些年,他每年有1/3时间在天上飞,1/3时间在出差,也只有1/3时间在家里。在老伴眼里,罗哲文就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

  文保志愿者、山西忻州长城学会的杨峻峰打出了“万里长城永不倒,罗老走了,精神永存”的牌子。直到现在,他脑海里装的还是那个精精神神的老爷子,老人想去山西忻州的岢岚县,看看那里惟一的一处宋代长城,“我真后悔,应该早点安排,我以为老人还好得很呢。”

  火化前,罗老子女特意剪下他头上的一缕白发,留作纪念。他一生中不停地呼吁保护三条线——长城、大运河和蜀道,现在,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后人会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文保的道路上继续跑下去。

  ■ 罗哲文档案

  ●出生地:四川宜宾

  ●身份:古建筑专家

  ●生卒年:1924年4月17日—2012年5月14日

  ●个人经历: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早在解放初期,他就参与了由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编写工作。他为我国文物保护,特别是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57年出版了《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提出开展“长城学”研究的建议,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 讲述

  “倔强老者”21年圆梦大运河申遗

  罗哲文助手表示,希望将大运河遗产小道中的一段命名为“罗哲文小道”

  如今,在网上还能找到一张罗哲文在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小道上的骑行照片,拍摄于2010年8月,86岁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微笑。但这微笑的背后,却是一场持续了21年的奋斗。

  首次申报 “不够资格”

  1985年4月,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罗哲文、郑孝燮等4位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一份提案被正式提交。几位学者提议,我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此提案当年即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实际上,在第一次申报世界遗产时,郑孝燮和罗哲文还想推举另外一个遗址——京杭大运河。只是这第一次申报,很快就被挡了回来。原因是大运河是流动的,不像长城和故宫,是不可移动的,所以不能获得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啊。”罗哲文说。

  游说杭州 “铩羽而归”

  “这是一位倔强的老人。”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在大运河申遗上,罗老表现出了他倔强到底的性格。

  “一个是文物局不可能办这个事,它是活的,跟长城不一样;第二个,建设部也不愿意弄这个事情;而且它还跟交通有关系,实际上是个水利交通。”罗哲文此前接受采访时说。随后,两位老先生决定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大运河申遗。

  此后,一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规定让罗老看到了转机——遗存运河也可以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进行申报。罗老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他们在网上给18名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市长发出公开信。

  除了发信,罗老还承担起游说的任务。因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老人决定先去杭州游说市委书记。又是送对联,又是挖历史,看到杭州成立了一个大运河集团,两人认为让杭州牵头的机会已经成熟。不过,最终杭州方面表示,要牵头不可能,只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一路奔波,罗老不得不面对找不到牵头人的现实。

  委员提案 “终成正果”

  城市牵头碰壁,罗老又想出新招:他决定联合全国政协委员以提案的方式来找牵头人。

  在罗老和郑老的倡议下,一份由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提案,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上去。这份《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写到,如果不启动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当年,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对大运河的全线考察,并在杭州集中讨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

  2006年5月,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京杭大运河列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在人生的最后20年,罗哲文的名字一直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老人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在今年春天选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到京杭大运河北京起点的大运河小道上骑骑车。不过,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杭州段和北京段都各有一段非常美的大运河遗产小道。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未来把它命名为“罗哲文小道”,也算是对老人当年推动大运河申遗的一种纪念吧。

  声音

  跟罗老接触几十年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对事业忠诚,他是一个把事业视作生命的人。每天所思所想所写所说,都是围绕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不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虽然罗老已经过世,但他的呼吁声音不能就此消失。通过对老人家生前研究、言论的整理和梳理,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让名城保护的工作后继有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