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下一篇

没有土地庙的土地庙斜街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田野笔记

  在台湾时,对台北忠孝路一带现代都市千篇一律的繁奢,我没有兴趣。但台湾城乡高高低低的土地庙,却常常让昏昏欲睡的我精神为之一振。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如今还有土地庙一千三百多座!其实,土地庙在六七十年前的大陆城乡也是常见景致,现在却已不复旧观。

  □岳永逸(民俗学者)

  与现在洋气也洋化的北京不同,旧京长期都是个多神多庙多敬拜的大乡村。在“庙产兴学”运动后的半个多世纪,也即解放前后,北京尚有两千余座大大小小的庙宇,其密度远大于现在的麦当劳、肯德基和成都小吃。供普通市民敬拜、报庙的土地庙当然不少。

  民国初年,土地庙庙会与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花市集一道并称京城五大庙会,是人们敬拜、交易、商贸、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这五大庙市也与新兴的满足新贵的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形成抗衡、互补之势。旧京的有神和新兴资本主义的无神在那个年代就展开了无声胜有声的拉锯战。

  这座在如今为数不多的老人心目中还有印记的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内路西,长椿寺南。据传,该庙始建于元(一说建于金)。至今,老街坊们还习惯将这条街称为土地庙斜街。1937年,北平民国学院经济系的师生对当时北平庙会进行了调查。根据当年的记录,下斜街土地庙的庙宇面积有500方丈,土地爷、土地奶奶也端坐其中。民国后,土地庙由清季阴历每月逢三开庙改为了阳历(时称国历)每月逢三开庙。

  对于土地庙的格局、人们在庙会期间如何上香叩首、许愿还愿,难见前人记载,但因敬拜而兴的庙市盛况则常常见诸文字。《都门杂咏·土地庙》云:“柳斗荆筐庙市陈,布棚看遍少奇珍。缘何游客多高兴?眼底名花最可人。”《燕京岁时记》亦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具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竹茂林。”1936年前后,土地庙会的剧场和杂耍场同样媲美于内城的隆福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庙会之日,京戏、评戏、大鼓、电影、相声、西洋景、留声机、戏法、武术、掼跤、星相占卜、书信代笔、传教皆人声鼎沸,众相纷呈,热闹非凡。

  1950年后,土地庙西的空地修建了宣武医院,土地爷夫妻的住地被分割,终沦为大杂院。前述种种,都成前朝旧事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