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热点

NGO进小区“悬赏”垃圾减量

自然之友试点“绿色账户”项目,70%居民认为应长期推行;西山庭院物业探索分类流水线盘活厨余垃圾

2012年05月2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西山庭院小区,公共区摆放着3色的分类垃圾桶。其预留投放口经特殊设计。 实习生 刘梦摄

  今天,垃圾减量日。“垃圾减量”这个词汇正逐渐被市民所熟知。怎么“减”,怎么“分”,却始终处于探讨和摸索过程中。近期,朝阳区政府购买了一系列来自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其中,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所进行的社区垃圾减量项目因其创新和细腻的特点得到诸多关注,本报记者走进一些典型社区,寻找垃圾减量到底该如何“减”的良方。

  准确投放垃圾每月有奖

  这个项目来自政府的认可,其在去年9月得到朝阳区政府10万元资助启动,成为首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社区垃圾减量项目。

  北苑附近万科星园的15栋楼,每一楼层,都放有一组3个分类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

  引人注意的是,其中的5栋楼,分类垃圾桶上方,贴着每户居民的“绿色账户”评分表格。清洁工会以整个楼道6户居民为单位,对总体分类情况评分,如果投放准确,就在表格上盖上“赞”字章鼓励。每月,由志愿者对楼层盖了多少章进行统计。成绩优秀的楼层,居民们可获得由可回收物制作的小礼品,如用利乐牛奶盒缠上绳子做成的小提篮,用硬纸壳做成的杯垫等等。

  可兑换的礼品中,除了用牛奶盒制作的小提篮、用硬纸盒做的杯垫,还有用塑料瓶经拉丝制作的娃娃,用再生纸卷成的铅笔等,其中阳台种植小园艺工具组合和一些植物种子较受居民欢迎。

  这是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该小区合作垃圾分类项目,新创的措施——“绿色账户”。

  “起初两周,我们发现表格上都是零分,”负责该垃圾分类实验项目的成员黄毅纶说,但却有居民问:“为什么我们分类了也没有章?”

  志愿者意识到,最初盖章的标准可能太严格了,对居民投放的准确率要求太高,为鼓励居民,他们后来放宽了标准,大体上分得准确就有章。

  几个月后的今天,这5栋试点楼中,共705户居民中约有20%能准确进行垃圾分类。

  一位张姓大妈说,自己并不知道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后来楼道里出现了各种鲜艳的海报,以及多次社区宣传活动才让她慢慢了解。她的儿子每天都会叮嘱她要把垃圾分好类。

  根据问卷调查,全小区7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长期推行“绿色账户”。几乎100%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项目有助于提升整个小区的形象。

  这个项目来自政府的认可,其在去年9月得到朝阳区政府10万元资助启动,成为首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社区垃圾减量项目。

  试点楼每年垃圾减量30%

  一开始,分类的标志贴在垃圾桶桶身,居民有时看不到,后来,志愿者把标志贴在垃圾桶桶盖上,很快,垃圾分类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北京市目前已在1800个试点小区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不过,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经过大力宣传等活动后,小区居民一开始的热情很高,但几个月后,热度又冷却下来。特别是个别地方,当居民看到辛苦分出来的垃圾又被混运之后,更容易放弃垃圾分类。

  自然之友城市固废组组长张伯驹说,实际利益的刺激对于鼓励居民垃圾分类有好处,但如完全用金钱购买的方式则可能会令居民养成习惯,对于没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如厨余垃圾就很难有积极性去分类。

  用虚拟的“绿色账户”带来的小礼品方式,除了给居民带来实际鼓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居民对做垃圾分类工作者的信任。

  “每个小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楼房,有的是板房,有的垃圾桶在楼层里,有的在楼层外,垃圾分类的方式不能‘一刀切’。”张伯驹说。

  志愿者们把目光放在两个小区上,意图把实验“做深,做透”,过程中他们摸索出一些方向,比如,黄毅纶说,实际操作中发现,先分出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比先分出湿垃圾(厨余垃圾)的减量效果明显,“垃圾分类不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一步步甚至半步半步走。”一些细节虽然小,但影响却可能很不同。

  一开始,分类的标志贴在垃圾桶桶身,居民有时看不到,后来,志愿者把标志贴在垃圾桶桶盖上,很快,垃圾分类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这5栋试点楼通过垃圾分类管理后,每年可回收垃圾减少约75吨(30%)。

  分类垃圾桶特制预留口

  小区内,随处可见给垃圾减量的影子,除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海报,最显眼的是各式各样的垃圾桶,有的是用可回收的利乐包装盒做成。

  除了民间组织之外,物业公司认真与否,也是决定垃圾分类是否能做成功的重要因素。

  西山庭院是北京垃圾分类最早试点小区之一,通过该小区物业调查,小区内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达95%,居民的初次垃圾分类率达60%,垃圾减量达45%以上。

  走访小区,随处可见给垃圾减量的影子,除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海报,最显眼的是各式各样的垃圾桶,有的是用可回收的利乐包装盒做成。在人多的公共区域则整齐地摆放着蓝、黄、绿3个鲜艳的分类垃圾桶(纸类、其他塑料类、饮料瓶罐)和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其经过特殊设计,预留的投放口只能允许瓶瓶罐罐或纸张通过。

  小区内部有着自己的垃圾分类处理流水线。第一条是可回收物,一部分从入户直接拉来回收,另一部分来自公共区域,由垃圾清运人员运送到回收区,再由回收公司人员购买收走。这部分收入中除去用作人力的基本工资,剩下的一部分会作为激励发给垃圾清运人员。

  第二条是厨余垃圾。在小区一侧,记者看到专设的“再生资源回收区”。回收区一侧,一台大型厨余垃圾处理机正在运行,把小区每天产生的约300吨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料,并重新用在小区绿化中。

  第三条是其他垃圾,包括绿化、建筑垃圾等,由垃圾清运公司运往填埋场等,由清运人员运输到垃圾处理区,放入大箱内,等待环卫工人进行消纳。

  白经理的微博名叫“垃圾分类实践者”,此前,他用小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很多和垃圾分类有关的想法和计划,现在,这些想法上了微博。他已落实的想法中,包括设立“再生资源回收区”、定时给业主发短信告知各类现场活动,以及成立一个专门的网站,用小到环保铅笔,大到相机电脑等奖品吸引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等等。

  自然之友未与西山庭院合作,但张伯驹表示,其垃圾分类之所以成功,除了政府和企业的资助,以及做得早之外,物业团队的认真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表面上是一种交易,更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过程。居民们看到自己分出去的可回收物被再次利用变成精美的小礼品,他们切实体会了可回收的过程,这也是居民和物业、自然之友互相建立信任的过程,它的象征意义是大于物质意义的。 ——自然之友城市固废组组长张伯驹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实习生 邓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