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新闻·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新闻·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鲍德里亚的“禅学”

2012年05月2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艺术现场】

  看鲍德里亚的作品是不需要做功课的。你只要去“看”,并且记住一个关键:鲍德里亚并不把自己视为摄影师,他没打算用图像做什么深奥的启示,去为这个意义的世界再“贡献”什么。也有人称鲍德里亚的摄影为“客观摄影”,在作品中,拍摄者尽其可能地使自我消失,让这个世界自己呈现意义。

  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理论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摄影作品展《消失的技法》正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5月18日至6月17日)。在学术界鲍德里亚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的摄影作品可能还不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知。

  这场名为《消失的技法》的展览分布于美术馆的两层,大幅的摄影作品之间穿插着鲍德里亚的引文,文字与图像的呼应使观众能够对作者的想法有所理解。鲍德里亚的摄影作品初看出奇的宁静,直观的感受是图像中的戏剧性与强烈的色彩对比。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场景与片刻情景被定格或放大,有些作品乍一看仿佛失真,仔细揣摩才会发现令人惊喜的细节。有的作品则气氛浓重,让人生出某种不知名的敬畏。由于鲍德里亚本人在学术界的地位,观众往往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位学者试图通过图像向我们表达什么?然而这个思路完全错了。

  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以地名为题目,仿佛一段游记。但与游记不同的是,每张图像似乎都在透露一些欲言又止的信息。废墟中倒塌的雕塑让人瞬间感受某种残忍,但若仔细观看,又会发现景象本身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斑驳的墙面与附近的街景因为景深的缘故看不出透视,于是斑驳之处便与街景融为一个平面,如图画般,分不出真假。沉入河中的汽车昏昏欲睡,却让人急于联想到沉入水中一刻的危急与恐惧。一张铺着红毯的座椅占据整个视野,织物的褶皱仿佛还在刻画刚才坐在这里的那个人的轮廓。

  鲍德里亚常被称为知识界的“恐怖分子”,而这些让人遐想流连的图像似乎与“恐怖”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恰恰与学者的身份相反,看鲍德里亚的作品是不需要做功课的。你只要去“看”,并且记住一个关键:鲍德里亚并不把自己视为摄影师,他没打算用图像做什么深奥的启示,去为这个意义的世界再“贡献”什么。也有人称鲍德里亚的摄影为“客观摄影”,在作品中,拍摄者尽其可能地使自我消失,让这个世界自己呈现意义。

  这恰恰是这些充满戏剧感的图像为观众打造的“埋伏“。如今许多的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在刻意营造画面的氛围,追求内容的含义,或者与拍摄内容做捉迷藏的游戏,让观众来参与。这些人为的效果,在鲍德里亚看来,都变成了“物体系”的受害者。鲍德里亚著名的“物体系”理论认为,人并不是当下世界的主宰者,相反,人被各种各样的物品以及它们延伸出的关系所牵制。简而言之,人被物的世界左右着。“不是我们在看着这些东西,而是这些东西在看着我们。”摄影作为一种物体,本身也面临着被“物化”的危险。鲍德里亚试图还原摄影术的某种基本功能——对世界的还原。如何去除主观的介入与解读,释放镜头中的世界的原来面貌,这是我们需要从这些作品中去感受的。鲍德里亚对外部世界细节的观察体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恰恰也是这些细节,揭示了这个世界在摄影术介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本真。一花一世界,也许就是这些摄影作品不期然便达到的境界。

  □何蒨(北京 艺术评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