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久违了,阿尔巴尼亚

2012年05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石头城纪事》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著
李玉民译
花城出版社2012年2月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2005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卡达莱为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破碎的四月》、《石头城纪事》、《金字塔》和《音乐会》等。

  【短书评】

  □书评人 河西

  阿尔巴尼亚,这座“山鹰之国”、“欧洲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通过他们的电影、香烟和恩维尔·霍查同志曾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苏童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就和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铜像》同名。然而30多年过去了,谁还在关注这个欧洲小国的命运?

  1971年,距离马尔克斯1966年发表《百年孤独》仅仅5年的时间,卡达莱就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以文字和幻想的方式,建造了一座梦幻般的城市,这便是他的《石头城纪事》。“这座城市建造起来,仿佛旨在唤起伟大的思想。”

  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一切似乎都有灵性。蓄水池会回答你的叫喊,街道在爬坡,像躲避瘟疫一般避开修女的石棉水泥建筑……这里,连雨滴似乎都具有人性:“雨滴们短不了伤感,回忆起它们再也见不到的辽阔天空,它们曾经飞越过的非比寻常的城市,以及闪电划开了的天地。”

  即使战争到来,意大利人的飞机和德国鬼子的坦克也没有摧毁这座城市的魔性。在猛烈的轰炸之下,房屋倒塌,一片狼藉,废墟对他们如此慷慨。游击队员的暗杀和报复性的屠戮交相辉映,照亮这座城市的黑夜。皮诺大妈般的月亮能好看得了吗?亲人们开始自相残杀,再美的月亮也美化不了这黑夜的悲剧。

  面对侵略者的空袭,拿起武器的竟然要交付罚款,真是荒诞可笑到极点。就是这样,卡达莱用一种夸张、笑中带泪的手法写作阿尔巴尼亚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近代史,那些超现实的段落不仅没有让残酷的现实变得虚无,反而增加了它的想象维度和阅读快感。

  让忧愁在欢快的阅读中结束,在欢乐中又感受到历史的冷漠和现实的无奈,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卡达莱的终极目标。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技巧和思想如此完美地、令人难以置信的统一在了一起,这既是阿尔巴尼亚文学的荣耀,也是世界文学的荣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