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会假定,进入常青藤和顶尖私立大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这样归因的道理在于——这些学校每年的学杂费(2011-2012学年为52000美元以上)基本上等于一个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进账”(2011年为49000多美元)。
事实上,没有比这种想法更离谱的了。2003年我被6所大学(其中5所是精英私立大学)录取时,哈佛给我的父母提供了最慷慨的经济资助“礼包”,尽管他俩各自的薪资都高于平均水平(两份薪资一个孩子)。人们知道我的资助时总觉得意外,但考虑到哈佛的财政资源(拜托!320亿美元的大学捐赠!),给我资助又算得了什么奇闻呢?
我以前一直以为,哈佛给在校生的经济资助是从巨额捐资中“拔”出的“一毛”,我到读研上高等教育课时才恍然大悟:哈佛是不能动捐赠资金的,它们相当于大学的一个受限储蓄账户,平时攒利息,在“万一”情况出现时提供紧急资金。哈佛本科学院的经济资助大多来自校友!
且让我把故事时间往回倒一点,“穿越”到我刚读本科的时候。
大一开学没几周时,父母给我打电话进行“每日例查”。在问到“同学们怎么样”、“喜欢你的室友吗”之余,他们提到哈佛寄送了新生班的消息和一封哈佛本科生家长基金的信。“那是什么?”我问。他们说是一个请求,希望他们捐赠母校来支持我的教育。“那就太傻了”,我说,“你们都已经为我付过学费了。”但父母还是给了。“我们很高兴你在哈佛,我们想支持你的学校。”他们说。
不久以后,他们开始每年一两次地接到哈佛学生打的电话。我父母总会掏钱。没有很多,但却是定期的。他们从不间断,我在校时是这样,毕业以后还是。
毕业以后,我几乎就没想起过给学校捐款。我在国外拿的是“非营利”薪水,根本没有余钱。再加上我总觉得捐钱是有了很多钱和职业更稳定时的事,“当我十年后能捐2000美元的时候,为什么要现在捐20美元呢?”我想。我总对自己说,当我负担得起时,我要捐很多。
你可能会奇怪,即便负担得起,为什么就要给学校捐赠?我不能代表其他哈佛校友回答,但答案于我是清晰的。本科四年对我的成长,以及一些最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是重要的。我并非一直快快乐乐,也会是首先指出哈佛经历并不那么美好的校友;但我的评价是,如果没有在哈佛所交的那些朋友,没有在哈佛所承担的那些领导角色,没有哈佛提供的国外实习与旅行,我绝不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人——所有皆因哈佛而成为可能。
现在,时间切换回今天。我一直以来都有因个人责任感而产生的回馈意愿,但当我发现校友提供了学生经济资助外,还提供了更低的学费价格时,我意识到自己大大低估了我的支持所能提供的力量。回馈母校是如此“给力”,如此必须,远非一种象征性表示或个人责任感。它构成了大学的生命线。
我被教导也一直铭记这样的词句:只要能被哈佛接纳,经济原因就不应当成为不报到的理由。我喜欢这句哈佛大实话,这对于低收入家庭和生活舒适但负担沉重的学费就会吃紧的中等收入家庭同样真实。哈佛给中产阶级家庭最好的经济资助,作为一名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受益于此项目的校友,我不可能不支持它。
现今,我制定了一个给哈佛月度捐款的“程序”。每个月,学校会从我的银行账户直接收到一笔固定金额的钱。每个月,我收到一封感谢信。我确信我会给得更多。现在我捐钱不多,但我知道,不愿意给予今天的小额捐赠而借口“当我有钱时”会捐大的,这样不是“奉献感恩”的修养,我再也不会这么想了。
□王可(毕业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