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后在南苑机场服役,退伍后返乡务农;盼望有生之年重回北京,看看南苑机场的飞机
| ||
|
5月27日下午,南苑机场,几架老式军用飞机静静地停在停机坪内,81岁的邓友光凝视着,缓缓抬起右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时隔55年后,这位曾在抗美援朝时期,在南苑机场服役的空军地勤老兵,圆了在有生之年重回北京的心愿。
十多天前,邓友光在北京务工的小儿子邓星星,在看到新京报联合中国雅虎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圆父母的心愿”孝亲行动后,致电本报表示,父亲曾于1953年参军驻京,当时是抗美援朝空军的地勤人员,后退伍返回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八合村做了普通农民。
“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北京看看,看一下南苑机场的飞机,看一下天安门。”邓星星说,去年他曾向父亲提出了却这个愿望,但老人不想给本不富裕的家里增添经济负担,一直未能成行,此次获公益机构和社会的帮助,终于让老人实现夙愿。
经27个小时车程来京
27日下午2时30分,邓友光乘坐的长途客车抵达北京六里桥长途车站,晚点约3个小时。经过27个小时、1800余公里的旅程,加之北京当天下午34℃的高温,这位耄耋老人并没显出疲惫。
负责接待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项目主管伊志清提议,先休息一天再安排行程,老人连忙摆手拒绝。而当他脱下身上的线衣,里面的汗衫已经湿透。
为让邓友光有充沛体力继续自己“重温北京”之旅,他下车后被安置到一家拉面馆用餐,就在等餐的时候,老人也不愿意闲着,他在餐桌上摆开了自己随身携带的老照片。照片上的那位英气勃发的年轻战士,已变成了眼前的这位皮肤黝黑、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但仍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当年的激情。
南苑机场见“老友”
“我没事,我不累。”一路上,邓友光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生怕被“强制休息”。“他太想回到过去的地方了,不愿耽搁时间。”只有邓星星理解父亲。
到了南苑机场,邓友光望着2006年改造后的候机楼,以及停机坪上的民航客机,神情茫然。“那时没这么个大房子(候机楼),都是营房和停机坪,停的都是战斗机。”邓友光说,除了飞机跑道,几乎没有当年的影子了。
几经寻找,邓友光终于在一个机库前,找到几架老式军用飞机,他兴奋得像个孩子,挥着手,向随行志愿者们介绍每架飞机的特点和性能。讲着讲着,老人语速减慢,直盯着那些飞机,嘴唇微微颤动。紧接着他挺直身躯,向这些阔别55年的“老朋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半世纪后再行军礼
下午6时,站在天安门广场国旗前,邓友光再次敬礼。“下一次再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老人感慨。他还记得,1952年国庆阅兵,经部队组织,他被安排在广场靠近东长安街的位置观礼,那是他第一次到天安门。
邓友光20岁时,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于1951年在湖南老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自那时起到1957年4月23日复员,是他一生永远挥之不去的光辉岁月。
结束新兵训练后,邓友光于1952年随部队北上,准备赴朝鲜前线,但途中他接到命令去南苑机场服役。1952年10月,邓友光到南苑机场报到,从陆军士兵,转变成为一名空军士兵。1957年离开部队后,邓友光被安排到湘潭铝厂工作,后于1962年困难时期回乡务农。
“那时我们兄弟5个,全靠母亲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说起父亲放弃工厂的工作回乡,小儿子邓星星感到愧疚。邓星星说,近年来他断断续续在北京务工,目前在一家餐馆做事。他曾在去年向父亲建议过到北京看一看,但父亲怕花费太高,表示不同意,或是沉默以对。“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还是想回北京看一看”。
终于,邓友光回到了他一直想念的地方。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太凌
摄影/刘伟
征集心愿
也许你很忙,也许你很难,也许你没机会,父母小小的心愿,是否一直令你遗憾。
近日,本报联合中国雅虎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圆父母的心愿”孝亲行动,本月内在北京范围内征集父母和子女的心愿,同时征集志愿者认领,帮助你圆父母的一个心愿。
每个心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希望这个心愿能操作性强,比如在父母的生日送一束花,寄去你的牵挂。
请加入这次孝亲接力行动吧!
●征集心愿通道
热线:67106710
网址:雅虎公益频道
http://gongyi.cn.yahoo.com/dieniang/
●认领心愿通道
邮箱:yizhiqing@csaf.org.cn
电话:59003555转608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